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成果轉化>

注重創新成果轉化 推進文化建設提質增效

發佈時間:2018-09-14 21:37:49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連曉芳  |  責任編輯:楊碩

為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激發文化活力,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科技司以組織實施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為抓手,不斷推進創新項目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成果推廣,為在全社會營造文化創新發展環境貢獻了力量。日前,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科技司了解到,2016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驗收工作于近日完成,12個項目涉及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與方式創新、文化新業態、藝術創作與演出內容創新等文化建設的諸多方面,有較強的科學創新性和推廣示範性。

自2009年以來,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共立項119個,廣泛覆蓋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産業發展、藝術生産創新、文化遺産保護、文化傳播等文化生産服務全過程。培育資助和優化推廣這些創新項目,激發了各界人士參與文化創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了有利於創新項目成長的文化氛圍,取得了紮實有效的創新成果,對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與科技融合

促進科技成果的創新轉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支撐。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十分注重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和轉化運用,切實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

由中央音樂學院承擔的“【聲影·中國】互動式多媒體電子音樂舞臺藝術創新工程”的研發過程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充分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創新。經過第18屆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多媒體電子音樂舞臺藝術創新工程成果專場展演音樂會以及2016年至2018年間多次國內外重要演出的檢驗,數十部不同演出樣態的多媒體電子音樂作品不僅取得了較好的藝術表達效果,同時也印證了技術創新與藝術創新之間的相輔相成。

“新絲路之旅——西安地下軌道交通公共藝術創新設計及傳播平臺建設研究”首次將“一帶一路”精神內涵應用於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該項目不僅是西安美術學院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促進了“産、學、研、用”四位一體化發展,實現了文化傳承創新以及服務社會的功能,讓藝術走近大眾併為城市發展服務。

由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優秀文化傳承類視頻及動漫作品多載體傳播平臺建設”項目,通過搭建集PC客戶端、移動端及虛擬現實實景體驗平臺于一體的多載體文化傳承傳播體系,增強文化傳承傳播的生機和活力,有助於引導和規範大眾傳媒主流意識形態。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近年來通過建立大數據平臺,完成評審和專家管理系統軟體開發升級,提高了業務工作的專業化和科學化水準。在“國家藝術基金大數據的分析與利用”項目的帶動下,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依託大數據平臺,在梳理總結5年來(2014年至2018年)資助項目立項撥款、監督實施、結項驗收、成果轉化等項目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對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成果以及社會、經濟效益情況作出深入分析。

創新成效明顯

突破文化發展的技術瓶頸

文化創新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系統性工程,強調創新在文化工作中的實踐探索和操作示範,鼓勵理論、技術、內容等多個創新要素的集合應用,突破技術瓶頸和技術關節點。

中國廣告産業創意引擎雲平臺建設工程依託國家廣告研究院、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和中國廣告博物館的力量,實現了中國廣告産業創意引擎雲平臺的體系化架構、資源鏈條的完善、創意要素的整合和産業化的對接與服務等重要功能。該項目協同産業、教育與社會力量,集聚創意要素資源,其資源體系、專業架構和運作模式為國內外全媒體創意平臺樹立了典範。

由南京文投集團承擔的“‘文客網’城市文化消費綜合服務平臺”項目充分發揮“文化+網際網路”的優勢,通過建設智慧化、資訊化、綜合化的O2O城市文化消費服務平臺,打造了以南京為中心的城市文化商業生態圈,形成了垂直的城市文化消費門戶。

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承擔的“文化尋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線上學習傳播平臺”項目,利用數據庫、虛擬現實、網際網路等技術,整合海量的文、圖、影像等多類型的傳統文化藝術資源,通過深度融合探究學習體系、興趣社交體系和國際文化交流體系,建立了一個面向青少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學習、交流、互動、分享、眾籌平臺。

“少數民族樂器製作材料的創新研製與生産工藝的革新研究”項目,集合華東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科研力量,綜合運用樂器學、音樂聲學和律學、材料學等多種學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經過改良創新之後,採用了新型環保材料代替蟒蛇皮,使四胡的材質更加環保,音準和音色也更穩定。在馬頭琴的製作環節,從切削、防裂、防蟲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延長了馬頭琴使用壽命。驗收組專家認為,該項目在少數民族樂器材料處理方面採用了較為獨特的方法,豐富了木材改性手段,對少數民族樂器製作、選材、維修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打通産學研通道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為使文化工作進一步實現從“管腳下”到“管天下”的轉變,2011年起,國家文化創新工程推出部地共建重點項目,對於涉及文化發展和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由原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與項目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形成了“政、産、學、研、用”多位一體、共同參與的創新體系。

為了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互聯互動、共建共用,廣東省江門市率先推行全市8家公共文化館、8家圖書館、6家博物館、3家美術館以及民間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粵劇曲藝聯盟的聯合建設。“江門五邑聯合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粵劇曲藝聯盟建設”項目由江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戰略發展中心承擔,通過積極引導社會文化力量參與聯合館建設,鼓勵民間力量加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帶動全市文化供給水準整體上升。

2014年9月,江蘇省張家港市率先探索實施縣級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由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和張家港市文廣新局承擔的“縣域文化館總分館體系探索與示範”項目,著力破解基層文化館站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清、功能弱化、人才缺乏、發展不均衡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將公共文化服務觸角深入到基層群眾之中,使基礎更紮實、需求更明確、服務更精準。

大數據背景下,“文化民意實時測報系統及其常態運作”是由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人民政府承擔的大數據惠民服務項目,以西海岸文化民意實時測報系統為平臺,以西海岸文化惠民卡為載體,通過對區內居民文化消費取向數據進行蒐集分析,實現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融合,有效提高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監測機制建設”由重慶市文化委員會申報,重慶市北碚區文化委員會承擔,重慶社會科學院牽頭組建課題組,並得到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業務指導。該項目通過地方文化部門、科研機構與高校院所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政府對標準實施督促檢查的有效手段,共同破解了政府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的管理方式和工具滯後的難題,推動政府從人為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轉變。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