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科技動態>

青海 守好“中華水塔”

發佈時間:2017-05-26 09:53:5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何聰 姜峰 等  |  責任編輯:朱曼碩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深入推進

本報西寧5月25日電 (記者何聰、姜峰、王錦濤)瑪多,在藏語中意為“黃河源頭”。“全縣400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生態保護點多面廣,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曾十分突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委書記何海燕坦言。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條塊分割、政出多門,“誰都在管、誰也管不到底。”

如今,何海燕多了個頭銜: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黨委書記。

這個頭銜“不得了”。“縣級主管部門一體納入管委會,整合下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十根‘指頭’攥緊,一個‘拳頭’對外。”何海燕笑語,“同時,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等機構,也整合成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

“大部門制改革”後,縣級部門精簡了25%,生態歸管委會,其他社會管理歸地方政府,權責明晰。

瑪多之變,是青海探索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一個縮影。

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冰川雪山、江源河流……超過12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疆域上,國家公園的全新體制怎麼搞?沒有現成模式,沒有成熟經驗,只有靠改革和擔當的精神大膽“破冰”:

去年4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召開動員大會,體制試點全面啟動;5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機構設置方案出爐;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一併成立,“一園三區”格局因地制宜,所涉瑪多等四縣進行大部門制整合,合理劃分管委會和地方政府權責,闖過了體制的藩籬……

不作行政區劃調整、不新增行政事業編制,整合背後,最深的動力來自改革,最大的變化源自創新。

青海省委主要負責人強調,“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産生活良性迴圈的轉變。”

今年,是三江源“兩年完成體制試點任務”的“大考”之年,萬里征途,步履鏗鏘。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