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食尚中國>美食地圖>

從“共商共建共用”走向共贏

發佈時間:2017-05-11 10:00:0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曹鵬程

  |  責任編輯:朱曼碩

原標題:從“共商共建共用”走向共贏(評論員觀察)

——唱響一帶一路時代和聲②

曹鵬程

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中得到成功運用,為解決全球性挑戰指明瞭一條合作共贏的道路

一項倡議,如果廣泛吸引了不同情況的國家、不同身份的人,説明它切中了時代脈搏,契合了時代需求。

即將赴中國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波蘭總理希德沃,出發前還在忙著準備推介波蘭中央機場建設項目。這個未來的空中交通樞紐,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後順利進展,波方將在論壇期間與中方簽署合作協議。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的計程車司機格蘭德勒,在車上裝飾了“絲綢之路”“中國夢”“一帶一路”等內容的標語和旗幟,還自製了宣傳手冊,義務向德國人傳播“一帶一路”的理念,現在已經聚集了10人左右的志願小隊。這兩幅場景,折射出“一帶一路”倡議在遙遠的異邦激起的回聲。

遍觀人類發展的歷史,社會的進步必然需要以一些共識為基礎。植根千年發展的經驗,回應現代化進程的需求,“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正在由中國倡議轉變為全球共識。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中得到成功運用,為解決全球性挑戰指明瞭一條合作共贏的道路。

有學者曾用某發展中國家的鐵路地圖來説明共建:有的發展中國家,過去的鐵路往往是從一個內陸山區通往一個沿海港口,再從另一個內陸山區通往另一個交通樞紐,兩條線路並不聯通,當年幫著修鐵路的人,只是為了把山裏的礦運回他們的國家。“一帶一路”則是立足於推動參與國的發展,新建的鐵路是把港口和樞紐——兩個大城市連接起來,刺激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力,然後建設者再從中得到商業回報。

有外國人用自身經歷來説明共用:有的非洲國家常年鬧瘧疾,過往一些資本雄厚的制藥企業想到的只是花錢治標,對根治這種疾病興趣不大。沿著“一帶一路”,青蒿素配製的中國抗瘧藥品迅速進入非洲。葛摩的莫埃利島項目,一年就實施了兩輪全民服藥。僅在第一輪服藥後4個月,島上3.7萬多居民的人群帶蟲率就從23%驟降至0.33%。因為中國人和中國,“莫埃利和昂儒昂已經沒有瘧疾了”。而中醫中藥也在類似的過程中享譽海外,比如針灸已經獲得103個國家的認可,每年的服務産值夠買70架空客飛機。

正是這種互助的思維、雙贏的方式,讓“一帶一路”凝聚起越來越龐大的參與隊伍,反過來打開了更大的共商局面。亞投行成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紛至遝來,用行動給全球投資人帶去了加入“一帶一路”的重要信心。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近30個國家的領導人與會,參會名額炙手可熱,渴望共商下一步合作舉措的訴求不言而喻。從絲路基金致力於支援資源開發、産業合作、金融合作的成立初心,到已經簽約15個項目、承諾投資60億美元;從中歐班列構建起快速發展“大動脈”,到涵蓋一個個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的“六廊六路”合作框架逐漸成形……“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的景象,不僅在政策溝通的會場上演,也在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構架中顯現,而民心相通的磁場,就在這潤物無聲的場景中慢慢形成。

在學者們對全球公共産品的定義中,受益廣泛、非競爭、非排他、利在當代、延續未來等特點,都是行穩致遠的關鍵,也正是“一帶一路”建設試圖達到的目標。回想倡議剛剛提出時,有人在問“帶”劃在哪、“路”建在何處,有人不斷猜測中國的“地緣戰略用意是什麼”,還有人急於把任何項目都塞進來等著中國買單……3年多過去,倡議的核心精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為一己利益建設貿易線路的施工圖,也不是動別人奶酪的計劃書,更不是一廂情願的大禮包,而是要以一種尋求最大公約數的合作思維,搭建打破區域界限的“五通”平臺,樹立一面引領包容性全球化的旗幟。發展的現實,將是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