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銷量將超10萬台,工信部擬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原標題:工業機器人 如何走得穩(聚焦供給側改革·新興産業調查①)
本報記者 王 政
編者按:一季度,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10.3%,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應按照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部署要求,擺在經濟發展更突出位置。新興産業如何健康發展?部分領域的産能過剩風險怎麼防範?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調查報道。
工信部正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嚴控工業機器人高端産業低端化和低端産品産能過剩風險。
高調宣佈投資200億元建設機器人産業園,地方政府大力支援,500畝工業用地很快到位。可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家沒有核心技術的低端機器人組裝廠,原先規劃的減速機、伺服電機等高端配套企業蹤影全無……
發生在中部某省一個普通縣城的真實案例,折射出我國工業機器人産業發展的一個側面。日前,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機器人領域高端産業低端化和低端産品産能過剩的風險,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40余個産業園、800多家企業搶蛋糕
“2010年,武漢美的月産空調50萬台,員工1萬多人;如今,月産55萬台,員工3000人。”美的集團武漢製冷設備公司工程部設備經理劉趁偉説,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生産流程資訊化改造,讓每人平均效率每年提升20%。
機器人大量使用,是近年來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特點。統計顯示,自2013年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後,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4年全國銷售工業機器人超5.7萬台,增長54%;2015年銷量增至6.8萬台;2016年機器人安裝量更是高達8.5萬台,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
行業分析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台,累計保有量將接近45萬台,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從2012年的不足5%,增至2017年的30%以上;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達80萬台以上,潛在市場需求價值近5000億元。
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服務於國民經濟37個行業大類,91個行業中類。2016年,3C(電腦、通信設備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在國産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中佔比分別為30%和12.6%。
不過,旺盛的市場需求,也帶來了行業過熱苗頭。據統計,國內重點發展機器人産業的省份有20多個,機器人産業園區40余個。近兩年,機器人企業數量從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而産業鏈相關企業超3400家。其中,僅浙江機器人企業數量就有280余家。賽迪研究院裝備所所長左世全坦言:“我國機器人産業存在一定程度的過熱,低水準重復建設、盲目開工的現象在部分地區的確存在。”
“5年後,國內機器人企業能剩下1/5就不錯了,沒有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生産廠家基本沒有生存空間。”國內一家機器人生産企業負責人判斷。
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約90%來自國外
東北一家汽車企業,採購了某國內企業自主開發的焊裝機器人,由於可靠性不夠,生産線一度走走停停。
吉利汽車春曉工廠採購衝壓車間搬運機器人,多次考察國內機器人企業,但在載重量、重復精度、控制穩定性上都達不到設計要求,最終不得已選擇了ABB。
上汽通用汽車幾年前曾考慮過國産品牌焊接機器人,精度和可靠性還不錯,但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價格比國外産品高出70%—80%……
“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軟肋有三:國外品牌佔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60%以上份額,技術複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公司市場份額約90%;作業難度大、國際應用最廣泛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佔84%;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佔90%份額。”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總裁曲道奎説。
拿到賓士公司3年焊鉗訂單的捷福裝備(武漢)公司董事長李貴生介紹,他們給華南一家機器人企業開放了焊鉗介面協議,但歷經數月攻關,該企業焊接機器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始終達不到量産要求。
左世全認為,近年來,雖然在機器人核心部件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等研發上取得了“點”的突破,並已投産,但我國企業在機器人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可靠性仍需持續提升。此外,對焊接、手術醫療等複雜技術的掌握很不夠,尤其在感知和控制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方面,需加速追趕。
高端産業低端化,行業準入門檻待提高
“我國大量製造業企業仍處在‘工業2.0’向‘工業3.0’轉型升級階段,可替代工人繁重體力勞動以及有害環境下作業的中低端工業機器人,市場巨大。”左世全説,2016年上半年,國內産工業機器人60.1%應用在搬運與上下料領域,銷量同比增94.3%;用於切割、磨削、去毛刺等領域的加工機器人,銷量同比增103%。
中低端市場需求快速擴張,産業投資熱情自然高漲。但在曲道奎看來,如何由數量、速度型轉變為品質、內涵型,是當前本土機器人産業發展最大的問題。據報道,廣東東莞從事與機器人産業相關企業超200家,但大多數或購買國外設備整合,或採購國外核心零部件組裝,有智慧財産權的不到1/3。
低端産能一哄而上,相關政府補貼的作用有多大?左世全説,去年,賽迪研究院、中國機器人産業聯盟等單位調查發現:不少地方政府部門或通過補貼用戶間接支援,或對機器人生産企業直接給予技改資金、股權投資、首臺套保費補助等資金扶持。據了解,2014年以來,東莞連續3年每年安排2億元財政資金,對機器人企業進行普惠性補助;安徽蕪湖市兩年共兌現各類政策資金4.4億元。
“對轉型升級起到明顯促進作用的同時,地方扶持政策可能會誘發一些問題。”左世全説,一是導致重復建設。支援製造業企業採購本地設備的政策,使機器人企業遍地開花,造成大量低端産能。二是引發惡性競爭。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企業重生産、輕研發,催生一批拿快錢的小散弱企業,引發質低價廉的惡性競爭。三是影響自主品牌形象。調查發現:有地方扶持政策,沒有公開透明的審核標準和流程,企業在設計産品時也缺乏統一規範指標,有的技術尚未成熟便搶先上市,品質參差不齊,削弱了用戶使用自主機器人的信心。
政策優化調整勢在必行。左世全建議:一是落實好産業規範條件和産業發展健康指導意見,促使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産業向高端化發展;二是加強機器人標準體系建設,加快研究制訂産業急需的各項技術標準;三是建好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産學研用緊密協作,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據悉,工信部正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嚴控工業機器人高端産業低端化和低端産品産能過剩風險。
統籌:呂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