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食尚中國>四季食材>

打開藝術之門 引領重於迎合

發佈時間:2017-04-13 10:27:59  |  來源:新華日報  |  作者:董晨  |  責任編輯:朱曼碩

兩場親子劇因“懂不懂”引出思考:

親子市場,兒童劇是一大熱門。在不少人看來,兒童劇無非就是笑笑鬧鬧,穿上人偶服,臺上台下互動,再扔個大氣球全場一鬧騰,哈哈一笑就落幕了。可是,對孩子們來説,打開藝術之門的方式有很多,並非只有“一笑了之”。

這兩天,兩位媽媽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各自的觀劇體驗。放在一起看的話,別有一番意味。33歲的林秋萍帶孩子看的是一齣經典童話故事《小紅帽》,她發的朋友圈裏充滿了無奈:“又是戴著頭套演出,臺詞都是放錄音,看這些‘沒有情感’的演出,對孩子有什麼用啊?”

周波帶孩子看的則是一齣加拿大現代兒童舞劇。她將當晚的經歷形容為“一次有挑戰的觀演體驗”。對於兩個孩子能把一場沒有對白的演出從頭看到尾,她表示很驚奇:“開始我也擔心他們坐不住,但他們看得很認真,儘量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理解,不懂的地方會和我小聲交流。我覺得懂不懂是其次,關鍵是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的藝術形式,我覺得這很有價值。”當然,現場也有不少觀眾對沒有臺詞的演出表示“不理解”,覺得“看不懂”。

這就是當下兒童劇市場最大的矛盾所在。南京保利大劇院副總經理石雲華在和記者交流時坦言,一方面,觀眾對那種戴著頭套、放錄音的“流水線兒童劇”表示無奈,但真讓他們嘗試“吃螃蟹”,又會有“看不懂”的擔憂。

藝術的作用,在於引領而不是迎合。對於觀眾的“看不懂”,南京藝術學院舞蹈編導係講師王佳維表示寬容,現代舞的表演從來都是如此,不可能讓每個人都看懂。但無論怎樣,引進這部戲依然值得肯定。因為它為我們的孩子在喜羊羊和熊大熊二之外,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可能會有人有擔憂,簡約的舞臺,抽象的肢體語言,適合兒童觀看嗎?其實,也許我們的確看不明白抽象化的動作語境,但我們可以在古老的寓言故事裏找到與孩子共同思考的話題。”

面對市場和理想的差距,需要有人選擇堅持。石雲華在和記者交流時説:“藝術是需要觀眾的,從某種意義上説,它需要通過作品去啟發、培育觀眾。就算有觀眾暫時無法接受,但我們不應放棄,只要堅持推廣,觀眾看得多了,藝術之門自然也就打開了。下個月,我們還會引進一場《夢境小鎮之塔塔與火焰聖石》的演出,由仙劍奇俠傳舞臺劇的原班人馬團隊打造,這是一部可以讓父母和孩子聊在一起的童話,希望觀眾可以接受。”

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觀劇體驗,保利今年仍將推出“打開藝術之門”系列,在引入法國小丑劇、打擊樂兒童劇、偵探推理劇等“新玩意”的基礎上,還將配合此類演出推出夏令營、大師班等各類藝術導賞活動,以便大家更好地欣賞演出。

的確,藝術市場培養,絕非一日之功。此前,由楊麗萍執導的現代舞劇《十面埋伏》來南京演出,一開始也被不少觀眾認為過於先鋒,但等之後有類似演出再度來寧時,能接受的觀眾慢慢也多了起來。對此,資深演出經紀人夏芷嵐表示並不意外:“現代藝術就是這樣,它的表達方式決定了觀眾的接受程度。小時候,大人都是把饅頭掰碎了給我們吃,但沒人一輩子吃碎饅頭吧。從不懂到懂,從不會欣賞到學會欣賞,從無意識地‘被灌輸’到有意識地‘主動學’,正是藝術文明進步的階梯。” 本報記者 董 晨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