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蘇精神文明建設成果之三
這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史上值得記載的一天。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國務院辦公廳在張家港市召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向全國推廣“一把手抓兩手、兩手抓兩手硬”的張家港經驗,同日《人民日報》以《偉大理論的成功實踐》為題發表評論員文章。隨之,學習張家港、創建文明城的熱潮在大江南北迅速掀起。
從獲評第一家縣級全國文明城市,到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張家港追求文明的腳步從未停歇,文明成了這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港市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與時俱進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持續放大“文明張家港”品牌效應,以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豐碩成果,交出了一份無愧於時代的“張家港答卷”。
“這是一場已持續22年的大接力”
在市文化中心文明張家港展示館內,一幅幅圖片詳細記錄了這座城市持之以恒抓文明創建的奮鬥歷程。
上世紀90年代,張家港原市委書記秦振華領著大夥兒從上街拍蒼蠅、掃馬路、拆除露天茅坑開始,一步一步讓文明素養在這片曾經貧瘠的江邊沙洲生根開花,後來叫響全國的“張家港精神”也由此發端。“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成為張家港人鮮明的精神品格。
從抓衛生環境到培育市民文明習慣,從提升城市品質到促進城鄉一體文明,22年間張家港市委主要領導更換了8任,但精神文明建設“一棒接著一棒傳,一任接著一任抓”的傳統始終沒變。2016年7月召開的張家港市第十一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文明引領”依然是今後5年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
“到張家港工作後,我深切體會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是歷屆市委、市政府的一道‘必答題’,這是一場已持續22年的大接力。文明城市創建已成為幹部群眾的一種高度自覺。”張家港市委書記朱立凡深有感觸地説。
多年來,文明城市創建在張家港市始終是“一把手”工程,市委書記兼市文明委主任,每年春節上班後市委、市政府召開的第一個會議,都是精神文明建設總結表彰大會。這種看似尋常的一以貫之,其實是張家港人精心設計的制度安排。張家港市始終堅持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謀劃、同部署、同實施,每年由市文明辦牽頭對機關、鄉鎮進行考核,精神文明建設指標權重達到50%。
2014年10月13日,中央文明辦在張家港市召開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現場會,200多名與會代表騎著公共自行車穿行于市區大街小巷,對張家港市隨機進行文明創建“樣本抽檢”。會後,全國有400多批次考察團接踵而至。在一片片讚嘆聲中,張家港市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埋頭找不足、補“短板”。市文明辦牽頭面向全市徵集“最希望改善的不文明行為”,收到市民反饋意見近千條,歸納出90多個方面的問題,一項一項抓落實、促提升。
“空氣中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味道”
行走在沙洲中路步行街,處處收穫感動。街區落地燈箱,展示著一位位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的事跡;商場外張貼著信用星級和微信號,手機掃一掃,商家誠信度一目了然。4月4日下午,步行街頭的“誠信驛站”裏,志願者們正為特殊學校的孩子組織義賣,一位來自廊坊的小夥子掏出30元買了個小玩具,他對記者説:“這裡,空氣中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味道。”
“創建文明城市,關鍵是提升人的文明素質,必須採取多種接地氣的舉措,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人們的心靈。”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芳説。在文明創建中,張家港市圍繞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積極搭建各種平臺,讓人們投身道德實踐。
志願服務成為城市文明新景,生動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今年3月,一場“特殊的婚禮”刷爆了張家港市民的“朋友圈”。山東小夥王克飛和張家港姑娘陳衍諺是兩名志願者,在參加志願服務活動中相識、相知、相愛。他們的婚禮也全部由志願者操辦,簡單而隆重。目前,張家港市誌願團隊達909支,平均每天開展志願服務活動33個,註冊志願者5.8萬名,累計服務時長達109萬小時。
走進張家港城東街道梁豐社區,但見17間小木屋一字排開,從“家庭能量屋”到“外來工自助洗衣房”,從青少年禮儀教育到老人休閒娛樂,這裡應有盡有。梁豐社區是老舊小區,社區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填平水溝,整理高壓線走廊,修好道路,建起了這個別具匠心的“小木屋文明驛站”。
“突出市民主體,融入尋常生活,讓文明創建從行政推動變為全體百姓踴躍參與的全城聯動。”張家港市市長黃戟説。文明創建常抓常新,無論城市如何發展變遷,群眾是文明城市創建的主體在張家港始終未變。幾年前,張家港市在全國縣級市率先開發“城市e管家”資訊平臺,市民用手機就可隨時隨地參與城市管理,為文明創建建言獻策。
全員澆灌文明花,全民共用幸福果。如今的張家港,全市建立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加上社區閱讀服務站、24小時圖書館驛站、最美閱讀空間、森林書屋、圖書漂流亭,實現了知識分享、書香傳遞;網格化、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打造“15分鐘文化服務圈”,將“最後一公里”轉化成了“零距離”;所有村(社區)均建成綜合服務中心,“城保”覆蓋率達99.6%;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在全國縣級市率先實現全覆蓋;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市民積分管理,為新市民創造同城化教育、醫療、居住條件;暨陽湖、梁豐湖、沙洲湖等城市“綠肺”,彰顯著獨特的生態魅力……文明創建讓生活更美好,在張家港成為可以觸摸的生動現實。
“文明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一種力量”
張家港市通過多年的文明創建,不僅塑造了城市鮮明的精神特質,也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實力多年居於全國百強縣前列。2016年,張家港完成地區生産總值2317億元、增長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0億元、增長9.1%;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48萬元、增長8%,再次榮登全國百強縣三甲。
去年底,張家港市“社區協商——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項目獲得“中國法治政府獎”,成為全國獲獎的唯一縣級城市。的確,在廣大投資者眼中,張家港市是一個講誠信、守法治的城市,有著一流的親商環境。道康寧,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正是看中張家港市的城市環境而不斷追加投資,拿出約18億美元,在張家港建立了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有機硅綜合生産基地之一。這家外企還積極出資,贊助鹿苑志願者協會“東渡環保行”志願服務項目,搞起了環保公益活動。類似這樣因青睞張家港文明環境而選擇擴大投資的企業還有很多。
“文明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一種追求、一種力量。在‘兩聚一高’新征程中,文明引領是我們集聚創新資源、實現‘轉型出關’的重要利器。”朱立凡説,從能級來看,張家港是個小城市;從區位來講,相比蘇州其他縣(市)並不佔優。面對這些限制因素,如何進一步擴大城市影響力,保持對創新資源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還是要靠精神文明這個強大競爭力。
對此,意發功率半導體有限公司創辦人周炳深有感慨:“在這樣一個昂揚向上的文明城市創業,我們很容易受到感染,總覺得形勢催人、不敢懈怠。”周炳留學歸國後,由張家港市人才辦牽頭,與民營企業江蘇駿馬集團達成合作,雙方成立註冊資金1000萬元的公司,周炳以100萬元現金和技術持有51%股份。通過人才辦牽線,張家港市目前已有50多個引進人才與本地企業家成功“牽手”,在雙方的熱情擁抱中詮釋“開放、透明、分享、責任”的新型商業文明。 本報記者 高 坡 李仲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