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未來之星>舞蹈才藝>

加快科技創新 促進經濟發展

發佈時間:2017-03-31 10:04:25  |  來源:甘肅日報  |  作者:

何衛平

  |  責任編輯:朱曼碩

何衛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改革發展全局,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提出要“著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甘肅經濟的轉型發展,必須自覺踐行創新發展理念,遵循創新規律,抓住關鍵環節,積極有效作為。

“十二五”以來,甘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42.5%提高到52.1%,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由43.08億元提高到150.05億元,産學研耦合度由19.2%提高到33.5%,年專利申請受理量由3558件提高到20276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0.45件提高到1.93件,綜合科技進步水準從25位提升到18位。但也應看到,在甘肅綜合科技水準排名顯著提升的同時,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準提升還存在明顯差距。2015年甘肅地區生産總值6790.32億元,增速比上年增長8.1%,但總量僅為全國GDP總量(676708億元)的1%,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排名為第27位;甘肅全省每人平均GDP為26209.56元,僅為全國每人平均GDP(49228.73元)的53.24%。為什麼甘肅的科技發展優勢沒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需要深入分析這種不一致現象産生的原因,更好地尋求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途徑,促進甘肅經濟加快發展。

甘肅綜合科技水準排名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甘肅在前沿基礎學科的科學研究方面有明顯優勢,依託中科院蘭州分院、蘭州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新材料高技術産業、航空航太材料等領域有明顯的優勢。二是甘肅作為原材料工業和傳統産業大省,在傳統産業發展方面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依託蘭州石化公司、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酒泉鋼鐵集團公司、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華天電子公司等重點企業,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等方面,有一定的産業技術基礎。三是甘肅創新資源集聚條件具備。以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蘭州新區、蘭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金昌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産業基地、酒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蘭州軍民結合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基地等産業集聚區和開發區為基地和平臺,産業集聚發展有一定成效。四是甘肅農業科技進步成就顯著,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子産業、啤酒花生産業、中藥材産業、葡萄酒製造、特色農産品産業等優勢明顯。

甘肅科技發展優勢沒能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甘肅科技經費投入明顯不足。2013年,全省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1.07%,低於全國1.01個百分點;科技支出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為0.86%,低於全國平均水準1.41個百分點。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夠強,兩化融合程度不高。甘肅經濟發展中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原材料工業、重化工業比重高,産業高端化水準嚴重不足。國有大型企業有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強度不高。工業和資訊化融合發展程度不高,資訊化引領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程度較低,産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創新在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明顯。三是甘肅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緩慢,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不高,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明顯。2013年甘肅高新技術産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9.24個百分點,高技術産品出口額佔商品出口額的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12.96個百分點,居於全國中後位,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緩慢。四是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水準低,産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甘肅的科技優勢主要體現在西部地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航空航太新材料、現代農業新技術、生物醫藥和提升農産品産業技術等方面,整體表現為前沿基礎研究能力較強。但是適應産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促進兩化融合的現代産業新技術發展乏力,在産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發展成效不明顯,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能力不足。五是開發區對區域轉型發展的帶動支撐作用不明顯。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為代表的産業集聚平臺數量尚可,但國家級高新區、開發區的産業帶動能力不強。甘肅特有的帶狀、狹長的交通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

促進甘肅科技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加強工業化和資訊化融合發展,提高産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促進中小企業通過學研産合作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有效發揮開發區的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加快現代産業新體系構建,著力發展新材料高技術産業、新能源産業、高端裝備製造産業、電子資訊與通訊産業,加強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作者單位:蘭州理工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