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毛龍 陳營長/攝
在貴州石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仡佬毛龍”有著悠久的歷史,成為當地人民傳統文化的延續之鏈,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方式。由於此項活動群眾參與度高,普及面大,該縣在落實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同時,積極探索將“仡佬毛龍”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
從舞龍健身到傳承非遺
採訪中,“仡佬毛龍”傳承人戴鑫告訴記者:“每到春節,石阡大地上的各個村寨,大多都會玩起龍燈,有男隊、女隊,老人唱燈,小孩跟跑燈。基本全村人參與,一片歡騰祥和的景象。”
舞毛龍,在石阡是一項別具民間特色的體育項目,其文化特色、發展淵源對活躍石阡民間龍文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縣從民間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出發,充分結合市場化發展道路,加大政府主導、加強管理、引進學校、深入民眾等方面正積極探索著。
毛龍的舞法一般為“單龍戲珠”或“二龍搶寶”。
以龍寶帶領龍頭而牽動龍身,作上步左右翻滾狀,頭上尾下不停連動成為“滾子”。表演形式可達十余種。有舞寶人彎腰舞逗,使龍寶及龍頭貼近地面“天鵝抱蛋”;有舞寶人突然騎至一人肩上,隨即向後傾倒,雙腳夾住其人頸部,頭朝下舞寶引龍“倒挂金鉤”有舞寶人與舞龍頭人背靠背、頭枕肩、仰面舞動,每棟組合不停舞動“犀牛望月”;有龍身舞上桌子後將龍裹在中心,然後又閃開"螺螄旋頂"等。
由於舞龍表演形式多樣,沒有一定的力量和技巧可不行。群眾通過舞龍活動,既加深了情感的溝通,豐富了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又起到了民眾健身的作用,同時也保護和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
從走村進戶到臺上比舞
近年來,每到正月初十左右,玩燈人就會舞著毛龍到石阡縣城大鬧新春,走村串寨為主家“開財門”,為石阡城鄉增添了不少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參與人少説也有10萬之多,這已成為該縣鄉村一道獨特的景觀。
石阡“仡佬毛龍”據《石阡縣誌》記載:“(龍)燈從唐代起”。根據民國《石阡縣誌》記載: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盛行于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舞龍主要是在春節期間進行,活動時段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日。
今年初,該縣成功將“仡佬毛龍”納入全省體育賽事,活動由省體育局和銅仁市人民政府主辦,由省社會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市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和縣人民政府承辦,來自四川、重慶、湖南、浙江、省內高校及本縣18鄉鎮共118條競技龍、毛龍參加了比賽和表演。
活動現場,鑼鼓聲不斷,黃煙騰空而起,獅舞龍騰讓觀眾目不接暇,充滿喜氣的百條毛龍齊歡騰,個個大顯身手,亮出自己的精彩絕技。一條條毛龍在持寶的引領下,上下左右翻滾,時而頭上尾下舞成“螺螄旋頂”;時而舞寶人與舞龍頭的人背靠背、頭枕肩,仰面朝天舞成“犀牛望月”;時而二龍相向,隨著持寶上下翻滾,舞成“二龍搶寶”表演中因施以黃煙,整條龍在煙霧繚繞中若隱若現,毛龍還躍上四方桌,跨上獨木橋,騰雲駕霧中時而蛟龍出海、時而懶龍翻身,場面神秘壯觀,讓人們清晰的感受到新年喜慶、快樂熱鬧的元宵節氛圍。
從社會傳承到校園傳承
為了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才,該縣建立科學規範的傳承體系,以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形式,改變傳承僅靠家庭口傳身授現狀,制定規範、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案,開發民族文化特色課程、精品課程和校本教材。
“我們從2010年開始開設“仡佬毛龍”班,第屆學生從高一到高二,學習兩年。為了不影響高考,三年級就不開課了。”在石阡縣民族中學採訪時,該校“仡佬毛龍”班班主任老師余廷飛告訴記者,每屆都有200余名學生參加學習,優秀的學生將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活動,今年二(8)班是參加活動最多的。
當談到會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時,專門教舞“仡佬毛龍”的老師杜慶來説:“來到‘仡佬毛龍’班的學生都是愛好這個活動的學生。我們主要是利用體育課教學生舞龍的動著和技巧,週末還分批把學生們送到‘仡佬毛龍’傳承人戴鑫那裏去學習如何扎龍頭。”
“龍燈要舞好,關鍵是要團結,要是不團結,比賽就一定會失敗。在舞龍時,一支隊有一個人不協調,就會把龍舞壞。”毛龍班的學生唐興輝告訴記者。
“目前,我們開展的較好的非遺進校園項目除了‘仡佬毛龍’,還有‘木偶戲’傳習班、‘説春’傳習班,傳習班均設立了專門的傳習室,制定了教學計劃,實施專人負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並計劃到2020年,完成三個國家級、三個省級項目進校園的工作。”石阡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芳權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