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過去是“窮人的木材”,現在是綠色的瑰寶。“竹纏繞複合技術開闢了竹材應用的新領域。我們要通過國際合作把它推廣到全世界,用竹子為全球打造青山綠水。”12月14日,國際竹藤組織與國家林業局竹纏繞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合作協議。國際竹藤組織總幹事費翰思表示,未來雙方將設立專項資金,共同開展與竹子特別是竹纏繞複合材料有關的開發、示範和交流活動。
“建設低碳的世界需要竹子,它不僅環保、可快速再生,而且綜合造價低。”費翰思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很多人不了解中國的竹産業,“以為那是落後、貧窮的産業。我們要利用竹纏繞複合技術改變這些認識。”
靠創新打贏翻身仗
中國竹類資源豐富,栽培利用歷史悠久。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把中國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世界上較適宜做工業用材、集中成片分佈的毛竹90%都在中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也表示,發展竹産業我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竹産業發展卻面臨著加工粗淺、生産力不高、産業化程度低、行業引導不足等問題,導致優勢資源沒得到充分發揮。
發展的問題最終還要依靠科技創新來解決。在費翰思看來,“竹纏繞複合技術表面上看像傳統技術,但實際上利用竹子纖維做複合材料是一項不可思議的創新”。他認為,能代替其他不可再生能源材料,説明竹子有著優良特性,而複合技術恰恰就把這種特性挖掘出來了。
的確如此。“竹纏繞複合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生物基材料。它“是以竹子為原材料,充分利用竹材縱向拉伸強度大的特點,通過纏繞工藝加工而成的。”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封加平説,“竹纏繞科技成果的熟化與推廣,對改變傳統竹材加工産業結構模式、實現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培育和發展戰略型新興産業、提高行業技術水準和國家競爭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盤活全球閒置資源
竹纏繞複合技術是由國內企業與國際竹藤中心共同研發的一項具有自主産權和戰略意義的新興技術,是全球首項可産業化的新型生物基管道技術,該技術的産業化將使我國大量閒置的竹資源都有了用武之地。
該技術主要負責人、林業局竹纏繞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葉柃回憶道:“這項研究歷經十年,從去年9月份開始投入産業化應用。目前,位於湖北襄陽、山東臨沂、內蒙古烏海的三個産業化基地已經建成投産。”
據葉柃介紹,竹纏繞複合材料重量輕、絕緣耐腐、保溫性能突出、水流性能佳、承壓和抗震抗沉降能力都很強,可替代鋼材、高強度塑膠等各種材料,廣泛應用於管材、管廊,乃至於高鐵車廂、飛機機身、船隻和軍工裝備等領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會有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
“目前,全世界竹林面積有2200萬h㎡,佔森林面積的1%左右,但這還只是保守估計,我們正在做全球調研,最終數字有可能會更多,所以竹纏繞複合技術會大有可為。”費翰思表示,國家竹藤組織首先會將這項創新技術向42個成員國介紹和推廣,“這42個成員國除了加拿大之外都生産竹子。另外,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的許多國家都擁有大量竹材資源,他們肯定會對我們的複合技術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