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北京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城管局以及北京120急救等部門聯合“寒冬送溫暖”專項行動小組,巡查流浪人員棲身之處,為他們送去溫暖。
根據部署,救助站人員、物資到達哪個區,哪個區的區級公安局和城管局也都會同步到達現場。而且,車隊裏還有120救護車。
北京市民政局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王友文介紹説,若碰見危重病人,還可以緊急就醫。隨時上車~
橋洞下的流浪人員。
12月10日20點20分,水、食物、棉衣、棉被已經準備好,救助隊伍整裝出發。當天晚上將對海澱區中關村南北大街、五道口、以及朝陽區東大橋、通惠河區域等等處進行巡查。
行程是流動的、隨機的,只要在路上發現流浪人員,就隨時停車救助
救助人員抱著軍大衣棉衣,提著熱茶,向地下通道走去。
21點,專項行動小組來到中關村南大街以及學知橋底,巡查並沒有發現流浪人員身影,但在學知橋一個橋洞裏有棉被等物品(難道已經聽到消息是在躲避嗎?)
21點40分左右,我們來到了北三環薊門橋東南角的一處地下通道,在在西側墻根兒地上,有7、8名流浪人員在空蕩蕩、冷清清的過道裏露宿。除體感外
沒有暖氣,過道裏如果颳風的時候更加冷。幾個人的被子都很薄
救助人員正與徐姓男子交流。他們離開前,徐姓男子眼角挂淚。
這幾位露宿於此的人員,都是等著接戲的群眾演員,依靠附近的北京電影製片廠賺錢,一次大約能掙70-80元錢。救助人員立即把一床厚被子給二人蓋上。
“您願意接受我們的救助嗎?”救助人員蹲在一位徐姓流浪男子的“床位”旁邊問道。徐姓男子對救助人員標誌非常熟悉,覺得非常親切,也許經歷了許多的人生酸甜苦辣,在與救助人員的交談中,他敞開心情,眼角有些泛淚。但同時,他也拒絕了救助人員,表示不願意去救助站接受救助,“我不去,我這兒還等著接戲呢。還不想回老家。”救助人員又挨個詢問其他幾人,都遭到了拒絕。救助人員便把棉衣、棉被、泡麵、火腿腸留給他們。大約22:20分左右,我們來到了朝陽區東大橋地區的一個地下通道,發現一位救助對象。男子自稱來自浙江台州。
救助人員剛在他身邊時,他很抗拒,蹲在墻根兒,用手抱住頭,不願露臉。兩名女救助人員把熱茶和熱面堅持遞給他後,他才回過神來,介紹自己的情況。他説之所以前幾天還有救助人員來給他送被子和吃的過來,不過後來不小心丟了。
救助人員給該名男子披上棉衣。
該男子錶示願意接受救助站的救助,希望救助站能幫助找到一份比較穩定和可靠的工作,再也不要像以前的單位一樣。
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實際上,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不很容易。
救助對象進站需自願。就如西城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吳紹章説的, 像那些長期流浪的人員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般不會接受救助。
在當天晚上的的東城區、西城區“寒冬送溫暖”專項活動巡查,我們在西直門地區過街通道裏遇到的老人,看到救助人員來了,就趕緊收拾東西準備走,工作人員想給他泡麵,給棉大衣,但他拒絕接收,直接把工作人員送給他的大衣扔到地上了。老人情緒激動,要求救助人員趕緊離開。
看見救助人員,這位老人情緒激動。
在救助站有吃有喝有住,為什麼流浪人員不去呢?
流浪人員的流動性大、身份數據不完整、部分人員不願接受救助,仍有不少流浪人員在寒夜苦熬,生存權益沒法保障;而“發現難”、“管理難”等瓶頸和薄弱環節,也讓救助機構“有心無力”。
有專家認為,從救助制度設計上確保對流浪人員的救助才是治本之策,應從源頭抓起並加強後期救助。
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羅國安認為,救助流浪人員應區別對待,對於戶籍資訊明確且有勞動能力的流浪者,政府應發揮協調作用,以“投親靠友”的形式進行救助;對於確實喪失勞動能力和收入來源者,我國城鎮和農村都有相應的保險制度,基層政府應加強對這類人員的安置,從源頭上避免他們流落在城市。
也有相關專家認為,民間公益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醫療救急機制、衛生狀況不過關、社會捐助資金管理混亂等,政府仍應在救助工作中發揮“兜底作用”。
(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救助站只對流浪人員進行臨時性社會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
七彩昀社會工作事務所救助人員參與救助。
民政部“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工作,自2010年起已連續6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作為歷年冬季公益慈善活動的一個“規定動作”,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起到了傳播人間溫情,體現了社會關愛的意義。
自民政部10月27日發佈《關於做好“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工作的通知》之後,北京民政、公安、城管部門及各級醫療單位、慈善組織積極響應,投入力量,各盡其責,開展了多種多樣具有針對性的救助工作,為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困難人員解決當務之急。
每天都在進行救助工作 不願意接受但一定讓你知道怎麼求助
自從入冬以來,這樣的救助工作幾乎每晚都在進行。只要遇到露宿者,救助人員就會上前耐心地詢問,細緻地告知救助政策,勸導他們到救助站接受救助。而像上述不願意接受救助的群眾演員,救助人員為他提供了禦寒衣物和食品。
“雖然有的街頭流浪乞討等街頭生活無著人員不願意接受救助,但我們還是要讓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知道求助的渠道和方法。”救助管理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北京市民政局救助管理事務中心統計,自今年入冬以來,截至目前共有1500多人次接受救助,發放救助物資800余件。
2016年11月8日-2017年3月15日 救助站24小時熱情接待
在專項救助行動期間,各救助管理機構堅持並落實24小時服務接待制度,熱情接待來站來電的求助人員,讓求助人員在寒冷天氣中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同時,救助管理站積極實行開放式救助,特殊時期可在流浪乞討人員、外來務工人員集中活動區域增設開放式臨時救助點或避寒場所,並設置明顯標誌,備足禦寒物品,方便流浪乞討人員、露宿人員就近受助避寒。
12月9日晚的“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活動臨近結束時,已經23:28分。
北京將發放5萬張救助資訊卡 市民可憑卡片資訊參與救助流浪乞討者
王友文表示,對於流浪人員來説,各區救助機構都已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們宣傳或發放救助卡片,告知救助渠道,但有些市民可能並不了解。
“有時市民看到了街頭流浪人員需要幫助,但可能無從下手。”
參與救助的北京和風事務所留給救助對象的救助聯繫卡。上面標示著該事務所所能提供的救助服務範圍。
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印製了5萬張救助資訊卡,將本市救助工作的政策資訊、救助站提供哪些服務、市民如何參與救助等資訊印在上面,最重要的是還提供了16區救助管理站的聯繫電話和具體地址,並提示遇到緊急情況可撥打110和96156求助。
從下周開始,這5萬張救助資訊卡將通過社區向市民發放,讓市民了解和參與救助工作。(圖文;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