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會議會展>研討論壇>

北京延慶區民政局:小臺賬裏的大民生

發佈時間:2016-12-12 16:08:42  |  來源:中國網-創新視點  |  作者:  |  責任編輯:朱曼碩

延慶區為推進養老、救助等民生工作實施的“月臺賬清單式”管理方法。圖為困難家庭趙海家。圖中左二為趙海。

為推進養老、救助、優撫、民政社會治理現代化等重點工作落到實處,給老百姓帶來切切實實的實惠。

在延慶區民政局局長胡玉民的辦公室案頭,有本重點工作推進臺賬。翻開臺賬,一項項當地民政工作項目及進展情況羅列其中,通過數據、圖表等形式,將每一個項目實施前後的對比展現得一清二楚。

延慶區民政局從今年9月份開始實行重點工作“月臺賬清單式”管理。每個月要為老百姓辦什麼事,推進什麼工作,列個清單記個賬,到了月底來交賬。辦完的説結果進行銷賬,沒辦完的説進展,把賬轉到下月,有新工作要增賬。記者見到了民政局的臺賬表:9月份臺賬74項,10月份94項,11月81項,12月75項,涉及民政工作的所有領域。就是這本賬,裝在了每個民政人的心裏。

小小臺賬解決的是民政工作幹什麼,怎麼幹,幹到了什麼進度,幹得怎麼樣的問題,向臺賬要思路,要措施,要進度,要效果,要效率,用清單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臺賬是工作方法,更是情懷,民政事業是菩薩事業,民政人要有菩薩心腸,更要有工匠精神,要精準細緻,要把民政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延慶區民政局局長胡玉民表示。

一份擔當:讓老百姓病有所醫,讓孩子有學可上

蔣睿峰今年17歲,在北京外事學校讀高一,本是無憂無慮的年紀,但天有不測風雲,2014年12月,父親趙海被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為了治療花光了所有積蓄。2015年1月,又進行了二次手術,花費醫療費8萬多元,新農合報銷後,自費部分仍近7萬元,對這個家庭來説,更是雪上加霜。

為了讓困難群眾看得起病,延慶區民政局整合社會救助對象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因病致貧家庭醫療救助、慈善大病救助和SOS緊急救助等政策,重點解決延慶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經申請後,趙海自2015年4月開始享受低保待遇,此後的醫療費,政策範圍內個人負擔部分由民政部門按照75%給予救助。但是之前手術花的7萬多塊錢怎麼還,僅僅依靠妻子擔任保潔員的500元月收入,是根本行不通的,這可愁壞了一家人。

延慶區慈善協會及時伸出援手,按照自付醫療費的30%為趙海送上了2.2萬元的大病救助金。之後,延慶區慈善協會又幫趙海申請了3萬元的北京市慈善協會的大病救助金。今年新的臨時救助政策實施後,延慶區民政局又送去了7400元的臨時救助款。

不光是父親治病的錢有了著落,蔣睿峰上學的錢也有了,她今年一共獲得了3000元的慈善“媯川希望”助學款,弟弟趙鑫睿也獲得了1200元的慈善助學款。趙海説,“大人苦一點不怕,我就怕苦了孩子。多虧了民政,不光是對我的大病進行救助,還資助孩子上學,手術完了那會,真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現在總算是有奔頭了。”

在延慶區民政局的臺賬上,記者看到推進“媯川希望”助學工作從9月開始被列入臺賬,10月底做了銷賬處理。“媯川希望”助學項目按照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不同學習階段對341名低保家庭學生進行救助。通過對每個階段學生上學費用進行精準測算,按照小學每人每年1200元,初中2000元,高中4000元,大學新生7000元,大學在讀生6000元的標準進行救助。今年,政府教育臨時救助52.48萬元,慈善協會補充救助67萬元,幫助寒門學子圓好讀書夢。

助學項目列入臺賬,向臺賬要時間、要效率,今年的助學工作比去年提前一個月完成。

一份責任:打造沒有圍墻的敬老院

在延慶區民政局的重點工作推進臺賬上,有一項工作每個月都會“賬”上有名——推進“1+1”助老項目推廣。這項工作為什麼會一直挂在賬上,什麼叫“1+1”,怎麼助老,推廣的效果怎麼樣。作為該項工作的責任人,延慶區民政局副局長王玉玲回答了這一連串的疑問。

延慶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6.1萬人,空巢老人9530人,其中農村地區空巢老人佔73%。農村空巢老人經濟收入少,生活照料難,精神慰藉少,不離家不離土觀念濃厚,究竟什麼樣的養老模式才能滿足農村老人的需求?

延慶區民政局直面問題,主動探索符合農村地區實際的“造血式”居家養老新模式。經過三個多月的入戶走訪,在充分調研老人的服務需求和志願者特長的基礎上,延慶區民政局於今年4月份,在大莊科鄉試點啟動了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探索“造血式”農村居家養老新模式,整合社會慈善資源,由延慶區慈善協會為志願者提供一定的交通和通訊補貼,聯合鄉鎮志願服務隊,就近為農村地區空巢老人提供助醫、理髮、精神慰藉等志願服務。

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充分利用本土志願服務資源,依託親情、鄉情、村情開展志願服務,培育農村地區內生的養老服務力量。“濃厚鄉情”成為志願服務的“源泉”,志願者從農村生活的實際出發,結合老人的需求,主動創造性地開展服務,志願服務項目由5項拓展到10余項,志願者由100余人擴展到200余人,志願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

“志願者們確實是將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健康快樂放在了自己心上,今年“7•21”特大暴雨,大莊科鄉志願者們第一時間趕到了老人的家中,查看有沒有出現漏雨、坍塌等情況,為老人及時清理水道。”王玉玲介紹説,“而且,志願者們還經常性的開私家車帶生病老人去醫院看病拿藥;為缺水的老人送水;夏初幫老人收杏,秋天幫老人收核桃、收栗子、收山楂,冬天幫老人糊窗戶。”

大莊科鄉的志願助老服務呈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表明這是符合延慶農村實際的。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不能像一陣風一樣,刮完就沒了,延慶要探索的是農村地區居家養老的新模式。如何讓大莊科鄉的志願助老服務長期有規模地開展下去,如何推廣開來讓延慶更多的空巢老人受益,這些都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情。

作為此項工作的主管領導,王玉玲表示,“‘1+1’助老項目,雖然一直列在臺賬上,但是每個月都會有新進展。繼大莊科鄉和舊縣鎮啟動助老項目後,9月在千家店鎮啟動了這個項目,10月對志願者進行了培訓,11月多次到這三個鄉鎮走訪志願服務開展情況,12月開始籌備在張山營鎮的啟動工作。”

截至目前,三個鄉鎮志願服務隊的200余名志願者,為農村地區500余名高齡、特困、殘疾、空巢老人提供助醫、助潔、理髮、精神慰藉等志願服務3000余次,實現了志願服務內容與老人需求的精準對接,解決了農村地區困境老人生活缺“助”、安全缺“護”、健康缺“管”、精神缺“慰”的問題。通過農村地區居家養老新模式的探索,逐漸打造出慈母川村、舊縣村、千家店村等典型慈孝文化示範村,慈孝文化在鄉村紮根,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把農村打造成沒有圍墻的敬老院。

一份堅守:讓平北抗戰精神傳開來,傳下去

小小臺賬,激勵的是每一個民政工作者,原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管理處主任高德強就是其中一個,他在平北一幹就是二十年。

1997年,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管理處剛剛成立,只有兩頁紙的文字資料。高德強沒有氣餒,他帶領創作團隊跋山涉水,到當年平北地區下轄的15個縣走訪,多次與當事人或其家屬核實情況。高德強和他的創作團隊撰寫了14冊共320多萬字的抗日鬥爭故事叢書《海坨風雲》,詳細記錄了發生在平北地區的一個個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2014年,國務院公佈“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宛平城、盧溝橋共同入選,成為北京市僅有的三處之一。現在的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管理處史料豐富,已成為人們了解平北地區抗日戰爭時期史實的最佳去處。因工作突出,高德強獲得2015年度北京榜樣的提名獎。

眼瞅著老高就要退休了,但是他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他負責的工作中,有4項列入了臺賬:組織召開平北老將軍百年誕辰暨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座談會;推進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附屬配套設施專題館的建設;完成專題館第一個專題展覽的布展大綱;推進《北平以北》電影拍攝……“可別小看這個小小的臺賬,就像一個小鬧鐘,什麼時間要做完什麼工作,都是它來提醒,提高了效率不説。自己回頭看看,有時候也挺有成就感的。”老高笑著説。

多年來,老高總有一個願望,就是想拍攝一部講述平北抗戰的影視作品,今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講述平北抗戰的紀錄電影《北平以北》已經正式開拍。為了拍好影片,他每天和攝製組穿梭在平北大大小小的抗戰舊址或紀念地,有時淩晨就要動身出發,半夜才能到家。為了拍攝好平北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他帶著攝製組先後3次踩點,山上雜草叢生,每次都要一邊清路,一邊爬山,體力好的青壯年徒步來回也要四五個小時,快60歲的他一直走在最前面,沒有一句怨言。

高德強説,現在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英雄事跡,讓烈士永垂不朽,讓愛國精神傳承不息。

“我們這本賬最終要交到老百姓手裏,老百姓買不買賬,對我們工作滿不滿意,是對民政工作幹得好壞的唯一檢驗標準”。翻開臺賬,我們看到了民政工作的軌跡,是一份擔當,一份責任,一份情懷。可滿足城區4000位老人用餐需求的中央廚房12月運作,低收入戶兜底保障,116戶危房改建項目驗收,建設可滿足未來50年使用需求的骨灰堂,推進5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項目,推進殘疾人“兩項補貼”審核發放,完成年度社會組織評估……一項項都是解民憂、濟民困、謀發展的民心事,小小臺賬繪就的是延慶民政事業發展的大藍圖。2016年,延慶區民政局共為7大類民政服務對象約1.47萬人發放19項民政救助資金共約1.65億元。(圖文;金蘭)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