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會議會展>研討論壇>

交流,原來可以改變這麼多

發佈時間:2016-12-07 10:29:54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郝洪  |  責任編輯:伍曉敏

英國學生提升了學習熱情,中國老師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長方式

交流,原來可以改變這麼多

英國教育代表團在上海建平中學西校與學生交流。徐網林攝(資料圖片)

12月6日上午,由中國教育部主辦,上海市教委、上海師範大學和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承辦的中英基礎教育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以“加強中英合作提升教育品質”為主題,是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的配套活動之一。

論壇上,來自中英雙方的官員、學者、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代表就基礎教育問題討論熱烈。論壇之外,中英校際連線、漢語橋英國中小學校長訪華、中英數學教師交流等活動收穫頗豐。中英教育合作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從小學到大學,合作更加多元與深入

“近年來,中英學生雙向交流進一步擴大,順利實施5年萬人留學英國計劃,2015年全年在華學習的英國學生總數為5887人,中國在英留學8.8萬多人。”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上透露。

而據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介紹,2000年開始的“中英校際連線”項目,已經促成了超過70對中英區域夥伴關係以及超過1000對中英校際合作夥伴關係;2007年啟動的“漢語橋英國中小學校長訪華”項目,已有超過500名英國中小學校長通過該項目對中國中小學進行深度訪問,併發展校際友好合作關係。

以上海為例,上海與英國教育合作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目前上海與英國有近30個合作辦學項目。在上海與利物浦、大倫敦和金融城三個友好城市的合作框架下,雙方開展了一系列教育領域內的師生交流、學術論壇等活動。自2009年至今,利物浦市已連續8年選派學生參加“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截至2015年底,在上海高校學習的英籍留學生人數達1086人。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活動給我們教育打開了一扇窗。”在中英基礎教育論壇現場,上海靜安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忠説。在過去4年裏,她所在的區有多所小學參與了中英數學教師交流活動。

2014年,英國與上海正式啟動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作為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一部分,英國和上海分別選拔數學教師,派至對方學校進行短期數學教學工作,並接受專業發展培訓。這一項目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師範大學、英國國家教學與領導力學院、英國卓越數學教學中心共同實施。

除了將經驗帶到英國,我們的基礎教育也在升級

3年來,中英雙方共互派370多名數學教師。就在今年11月7日,第三批70多名英國小學數學教師來到上海,開展了為期12天的教學交流。他們先在上海師範大學參加一天專業培訓,然後走進43所小學數學課堂,現場聽課、參加備課研討以及模擬數學課堂工作坊。

上海教師的示範教學已經在英國中小學校引起教學變革。根據英國教育部委託謝菲爾德海蘭姆大學對2014年交流活動的第三方評估初步結果,該交流項目是英國教育部最具創新意義的項目,這份報告將上海的“數學教學模式”定名為“上海掌握數學模式”,參加第一輪項目的48所基地學校中的多數學校在上海教師到訪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教師們説該項目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增強了自信心和數學素養。今年7月,英國政府宣佈,未來4年中將投入4100萬英鎊,繼續開展這一交流項目,並讓英格蘭8000所中小學參與學習上海數學教育經驗。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也為上海的中小學校打開了一扇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窗,拓展了上海教師對教育改革的視野和思考。

原閘北區實驗小學教師謝婧是第一批前往英國交流的教師團成員,在英國,她每天堅持寫教學日記,在日記中她寫道,“在每個孩子身上我都可以看到鮮明的個性,這源於學校和教師對他們的包容和尊重,關注和等待著這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長。”“兩種文化,兩種品茶方式,兩種對教育的理解,兩種對孩子的期待,品茗英倫這杯茶,更激發起強烈的交流意願,取長補短、互通共融,促使中英教育有著新的進步和發展。”

“我們基礎教育也在不斷變革。”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張民選説,“從今年9月起,上海小學中高年級語、數、外不再進行分數評價,全面實行‘等第制’,就是為了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回歸育人本源。”

交流讓雙方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帶來更多機會

“中英數學教師的深入交流,對於促進中英兩國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兩國教育國際交流層次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張民選認為,“這樣的交流未來還可以在基礎教育其他領域廣泛開展。”

“這不僅是教育領域的合作,更是民眾之間的合作,雙方在教育政策上的交流和實際教育過程中的創新將帶來更多發展機會。”英國教育大臣賈斯蒂·格裏寧説。她表示,未來的交流合作可以拓寬到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比如高校之間的合作。

就在中英基礎教育論壇召開的前一天,格裏寧訪問了上海市洋涇菊園實驗學校和東華大學,考察上海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東華大學,格裏寧參觀了服裝創意專業學生作品展,併為東華愛丁堡創意中心揭牌。今年9月,東華大學與愛丁堡大學簽署了關於合作建立創意産業研究中心的合作備忘錄,融合兩校服裝設計及創意産業研究方面的優勢,開展以需求與任務為導向的時尚科創研究。

如格裏寧所期盼,中英雙方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正逐步深入。12月6日,中英高級別人才交流機制大會舉行的當天,由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英聯邦大學聯盟共同主辦的“中英大學人文對話”論壇也在上海成功舉辦;“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倡議啟動儀式同期舉行;復旦大學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建立兩校戰略夥伴關係,共建復旦倫敦政經全球公共政策學院,並計劃于2017年正式啟動實質性辦學。

“從更多層次、更廣泛的交流中,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勢,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張民選説,“比如我們在教育領域對資訊通訊技術應用比較低,我們數學教學中統計學部分存在相當大的缺失,我們也在不斷反思,我們的教育中比較關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卻沒能很好地應用和創新,在某些方面與現實生活脫節。所有這些變革都是一個長期過程,通過開放交流逐漸完善。”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