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參會領導合影
在供給側改革提出一週年之際,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産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全球産業4.5研究院和中企之聲研究院四家首都智庫聯合舉辦供給側背景下中國企業創新發展之路暨立白樣本研討會,于11月28日在北京舉辦,發佈三項供給側改革研究成果。本次論壇主題為“新動力、新産能、新供給”,圍繞當前供給側改革的難點及發展趨勢,提出深化供給側改革的樣本,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研究部門共80人參加會議,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李錦發佈供給側改革研究成果。
圖為活動現場
此次研究成果由民間智庫聯合發佈,總結來自基層的經驗,講好供給側改革的新故事,發揮典型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本次研究成果發佈及研討,旨在梳理各種所有制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的規律、特點,培養、壯大新動能,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從而進一步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深化發展。
圖為媒體見面現場
在發佈會現場,作為供給側改革新故事的發起人、主持者和發佈者,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李錦表示,當前供給側改革要扭轉一個現象,不要把供給側改革理解成政府的事情,供給側改革的主力是企業,是供給方,由企業提供新産品。還可以採用推廣和講好供給側改革的故事,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打造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供給側“新企業”。
本次公佈的三項成果,以廣州立白集團及日化行業為例,重點就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資企業在供給端市場激烈競爭中的經過,總結不同所有制企業在供給側競爭中的表現。企業是供給端的主人,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供給側改革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來自基層企業的新精神、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正成為供給側新經濟時代發展的新引擎。
在這次研討會上,注意到立白、納愛斯、浪奇、藍月亮等民辦日化企業在近十年與寶潔等外資企業競爭的情況。李錦認為,民辦日化企業是供給端改革的天生擁護者,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民辦企業的發展就是不斷去産能的過程;市場調節的方法在外資和民辦企業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國企在日化企業供給側改革中的起伏和命運變化,充分説明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是制度供給,是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是通過科技創新刺激增長而不是投資刺激,是依靠品牌競爭而不是資源競爭。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通過研究供給側改革中的制度供給和科技創新的作用,強調供給側改革首要和基本的是制度供給,而科技創新和供給側産業升級,由舊動能向新動能轉化,則是改革的基本動力。立白等一批民族産業的興起,證明體制改革和供給側的關係,是相互聯繫的,是互動的。
清華大學新興産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認為,供給側改革的主人是供給端,越是走向市場的企業越是真心實意搞供給側改革。立白企業是處於日化行業,屬於輕工業,市場競爭激烈。而國企的70%集中在重工業、資源性工業,國企應該到民企中吸收供給側改革的營養,學習民企中吸收供給側改革的經驗。
深度在於供給端文化的形成,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企業文化研究院院長徐文忠認為,從立白、納愛斯、雲南白藥、上海日化等民族企業的發展情況看,供給側改革的形態形成最終取決於供給端文化的形成,立白集團依靠 “不傷手”的綠色發展戰略和 “幸福一家親”的文化探索,形成了供給側改革的新文化,這也是他們能夠在供給端的競爭中能夠出奇制勝,並且長期發展的基礎。要高度重視民辦産業在供給端文化中的品牌和文化創新。
此次論壇上發佈、推廣典型案例,進行研討,將促進供給側理論走進基層,轉化為企業實踐,成為新舊産能轉變和轉型的強大“助推器”。(圖文: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