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全市首家以煤業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京西煤業文化陳列館在門頭溝區大臺街道正式開館,面向公眾開放。
作為全國六大無煙煤産區之一,門頭溝區出産的煤一度作為北京重要的能源保障。近年來,隨著首都發展的時代需要,煤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留給人們的,是數不盡的回憶。
為了收集、梳理起這些“煤炭記憶”,門頭溝歷時兩年打造京西煤業文化陳列館。門頭溝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區裏的文化旅遊精品重點項目,陳列館的建成,一方面可以構建煤業文化傳承體系,加大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煤業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創意有了,如何確保來參展的觀眾欣賞到一個高品質,高規格的展覽?據介紹,早在京西煤業文化陳列館設計之初,區裏就邀請了崔學諳、潘守永等14名專家學者組成專業顧問團隊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系統論證為展覽提供知識和理論支撐,團隊還曾遠赴南京國家第二檔案館、石家莊河北省檔案館、大連市檔案館和天津市檔案館收集歷史資料,盡可能詳實的展品和資料,豐富展陳的內容。
同時,館裏的工作人員深入老礦區、舊廠區、老礦工家裏,挖掘最具代表性的素材,通過協商購買、補償移交、獎勵捐贈等方式多次面向全社會徵集相關物品,整理了一大批珍貴的史料文物集中用於展覽,增強展示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在即將開館的陳列館展廳,過去大街上、衚同裏穿梭送煤的板車被拉到了展覽大廳,做蜂窩煤的煤鋪也在現場被神還原,每個細節都分外用心,這些北京人所熟悉的記憶,依託倣真造景、藝術創作、聲光電特效等一系列先進技術被重新帶到了人們眼前。
據展館工作人員介紹,陳列館分為九大版塊,會從京西煤炭分佈、京西煤業緣起發展、京西煤業取得的成就等多方面淋漓盡致的向觀眾詳細展示京西煤炭的前世今生。
展區第一部分介紹了北京煤炭資源,用電子地圖直觀展示了北京煤炭資源分佈,陳列區展示煤的各式規格品種以及羅盤、鑽機、探礦錘等勘探用的器具,把京西乃至全北京的煤業構成歸納展示。
第二至第四部分從京西煤業緣起、發展,直至解放前歷經種種艱難險阻進行梳理。從清代泥塑微縮景觀到煤窯工具到台灣留存的《中國煤礦檔案》,從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鉛印的《北京西山炭田調查資料》到英方代表麥邊與日軍管理人白鳥吉喬簽訂的契約照片,用大量的史實展示京西煤業歷經的滄桑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