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結束的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上,中國提出通過結構性改革、創新等綜合措施促進經濟增長,這些理念同德國不謀而合。”基民盟經濟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約根·蓋辛格日前出席第二屆“中德經濟對話”時作出如是表示。由德國中國商會和德國基民盟經濟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這屆對話會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舉行,旨在增進德中企業之間的理解與合作,並向決策者提供建議。
“創新合作”是本屆對話會的主題。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表示,中德之間有三個共同的願望與目標,一是都希望通過創新帶動發展,二是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三是都希望縮小世界各國間以及本國國內的貧富差距。長遠來看,中德創新合作大有可為。中國願與德國在環境保護、産能合作、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加強對話,並探討在第三方市場開展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希望歐盟能夠履行承諾,儘快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接受中方關於中歐自貿協定的談判倡議,期待德國能在其中發揮推動性作用。
德國聯邦議院經濟與能源委員會主席、前交通部部長彼得·拉姆紹爾説,他第一次到中國是1991年。2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技術、科研方面都有巨大的進步。中國目前在很多科研領域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德國非常有興趣與中方共同研究,尋找新的創新點。德中應當強強聯手,在創新和數字化等方面開展合作。
德國中國商會主席蔡正欣説,近年來中德經貿投資合作不斷提速。去年中國再次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個,創歷史紀錄。目前已有2000多家中資企業在德發展,創造了3萬多個就業機會。中資企業願意為繼續推動中德互利共贏作出貢獻。
7名來自中德企業的高管進行了主題討論。德國庫卡集團首席行銷官維爾弗裏德·埃伯哈特説,庫卡是德中創新合作的一個最新案例。當今世界,任何一家致力於全球化發展的企業如果拒絕中國,就意味著拋棄市場,最終難免被淘汰的命運。德國正在大力發展“工業4.0”,但企業不能閉門造車,而是需要緊密的合作夥伴。德中企業在當今環境下,應保持開放合作態度、緊密溝通,建立適合雙方的規則。
西門子企業技術部專家組高級主管烏爾裏希·洛溫認為,德國應在大型設備製造創新的功能方面更多地與中國進行合作。雙方在合作時應更注重概念統一,同時加強跨文化交流和溝通。此外,技術創新不應該局限于某個國家或某一行業,只有通過多個領域及行業合作,才能發掘更多的靈感和合作可能性。
戴姆勒股份公司智慧運輸系統主管德克·維根德介紹説,戴姆勒在中國不僅僅有生産和銷售,也進行了許多研發項目。比如戴姆勒、奧迪、寶馬和華為、英特爾等公司成立5G汽車聯盟,共同研發新一代高速通信技術,該技術將為汽車自動駕駛提供有力支撐。他警告德國企業不應固步自封,而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相關産業的優勢,學習和吸收中國經驗。華為技術德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托爾斯滕·屈佩爾説,華為在慕尼黑的研發中心是在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的大環境下設立的,重點是研發5G技術,並已經和德國多所高校開展了合作。
在觀眾問答階段,一位來自慕尼黑的小企業主提出,德中之間的合作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德國提供技術,中國提供市場”的模式,而有了更多研發層面的合作,技術輸出呈雙向流動。與會嘉賓對此表示贊同,認為德中雙方應以開放姿態謀求合作,開展技術創新、合作模式創新,共謀發展、共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