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商産業研究院大數據庫顯示:2016年一季度中國食糖産量為1839.02萬噸,同比下滑15%。1—3月國內食糖産量逐月上漲,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負增長,跌幅逐漸擴大。
面對我國糖料生産遭遇的困境,雲南實施蔗糖産業三年振興計劃。在全國甘蔗種植面積和蔗糖産量大幅下降期間,雲南甘蔗種植面積從450萬畝上升到500萬畝,蔗糖産量從170萬噸上升到了230萬噸以上,為我國食糖安全作出了較大貢獻。
開展種質創新
“‘十二五’以來,依託建立的國家甘蔗種質資源和內陸甘蔗雜交基地優勢,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以下簡稱“雲南農科院甘蔗所”)加大含優良血緣種質的引進、創新研究,大力開展甘蔗優良種質、親本的創制和雜交利用。”雲南農科院甘蔗所副所長、研究員吳才文説。
研究人員通過對一批野生、栽培原種或含野生血緣的優良種質進行光週期開花誘導、雜交,選配創新組合;採用現代分子輔助育種技術,進行真實性鑒定,獲得了大批珍貴的BC2或BC3優良珍貴創新親本,綜合性狀優良、抗逆性強、宿根性好。
為了儘快改善我國甘蔗雜交育種的血緣基礎,雲南農科院甘蔗所已向全國提供含野生血緣的新型雜交花穗2000余份,覆蓋全國主要甘蔗研究所7個,成為我國培育突破性甘蔗品種的主要來源。
選育高産高糖新品種
“‘十二五’以來,依託國家甘蔗改良中心雲南分中心、農業部內陸型甘蔗雜交育種基地、甘蔗良(原)種繁育基地,雲南農科院甘蔗所進行高産高糖抗逆甘蔗新品種選育和開發。”吳才文説。
研究人員不斷加大雜交組合數量,大幅度增加野生血緣種質的導入,擴大實生苗規模,增大甘蔗抗逆甘蔗新品種選育力度,年育種組合數已突破900個,成為全國育種規模最大的甘蔗育種單位之一。
“十二五”以來,雲南農科院甘蔗所育成並通過國家、省審定的新品種達8個,同時,篩選出了一批産量和糖分皆有較大突破的創新性甘蔗新品種(係),這批品係在産量、糖分、抗旱性,耐粗生、耐貧瘠、耐旱和宿根性等方面皆有較大突破,多數品係和材料11月底糖分超過14.0%,部分品係12月甘蔗糖分16%以上,高者達17%,同期較對照高2%—4%(絕對值),部分品種宿根3年産量仍然保持較高水準。
同時,雲南農科院甘蔗所創新甘蔗遺傳育種方法,將國外家係選擇技術引入我國,與國內單株選擇結合起來,在國內首創了核心家係評價與單株選擇相結合的育種方法,並主持制定了相應的地方標準,大幅度提高了甘蔗育種效率,目前該育種方法已在全國育種單位推廣應用。
推廣輕簡高效産品
“十二五”以來,甘蔗農藝技術研究向輕簡、高效和資訊化方向發展,針對現代甘蔗産業的發展要求,雲南農科院甘蔗所開拓了甘蔗資訊技術領域,研究甘蔗種植、規劃、農資分配、貸款管理、原料砍運計劃、派車調度、過磅結算等管理環節的電腦資訊技術,並與網路、電信、移動等技術結合,實現了甘蔗原料管理的高效、規範和有序運作。
甘蔗生産週期長、生産用工多、生産成本高特別是勞動力成本高所導致的産業效益差已嚴重影響了蔗糖産業健康發展。
“我們研究發明甘蔗降解除草生産工藝和系列甘蔗降解除草地膜産品專利,形成了以全膜覆蓋為主的輕簡保水技術;利用現代生産工藝,研究發明瞭以磷鉀(肥)為外殼,氮肥為內核的甘蔗緩釋肥工藝專利技術和甘蔗普適性緩釋肥、中濃度、低濃度專利配方産品以及甘蔗一次性施肥技術專利;與甘蔗降解除草地膜全膜覆蓋技術、甘蔗緩控施肥一次性施肥技術相結合,形成了甘蔗水肥輕簡生産技術並大面積應用,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種蔗效益。”吳才文説。
形成種苗産業化技術體系
健康種苗是指種植甘蔗的種苗健壯無病蟲害。目前,由於良種更新速度慢、長期連作和無性繁殖,甘蔗病蟲害的普遍發生已成為制約蔗糖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加快甘蔗健康種苗的生産應用,針對蔗糖産業科技需求,雲南農科院甘蔗所科技人員研發形成了“甘蔗種苗溫水脫毒的處理方法與設備”核心發明專利。
根據農業部種植業司(〔2011〕種植業[經作]第3號)文,雲南農科院甘蔗所列為雲南省唯一的甘蔗健康種苗供種單位。
“為加快甘蔗健康種苗産業化,該技術連續多年被農業部列為主推技術在全行業推廣應用,健康種苗繁育生産和推廣應用,促進了雲南甘蔗産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吳才文説。
通過以上技術創新,“十二五”以來,雲南農科院甘蔗所在甘蔗種質資源利用、甘蔗新品種選育、輕簡栽培及甘蔗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研究領域上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通過國家甘蔗品種審定3個,雲南省甘蔗品種審定5個,獲得專利22項,頒布行業地方標準12項、發表論文223篇,其中SCI論文16篇,出版國家級專著8本。
“通過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在全國率先打破了新臺糖品種一統天下的格局,使雲南省甘蔗出糖率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雲南農科院“十二五”科研綜合能力評估在全國1058個省級農業科研單位位列96強,是全國甘蔗界唯一進入100強的甘蔗專業研究所。”吳才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