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太重大工程將全面推進
綜合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在首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新聞發言人王中陽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從載人飛船、太空空間站、月球和火星探測、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北斗衛星導航等多個方面推進航太重大工程建設;同時加快軍民融合發展,讓航太技術更好更快地服務經濟和民生。
——載人航太工程。今年,我國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2017年,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2018年前後,將完成研製併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
——探月工程。2017年,“嫦娥五號”飛行器將發射並完成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屆時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自主掌握月球探測返回技術的國家;2018年,將研製併發射“嫦娥四號”飛行器,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火星探測。我國計劃于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步實現“繞、落、巡”工程目標,對火星進行著陸巡視探測工作。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研製發射“高分六號”、“高分七號”等5顆衛星,全面完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建設,實現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和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
——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今年,將發射我國首顆空間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和X射線脈衝導航衛星,使我國天文學在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實現地面觀測到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式發展,建立大尺度時空基準。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形成為全球用戶提供高品質服務的能力。
此外,我國將從推進航太技術轉化和發展衛星應用産業兩個方面著手,推動空間生物等特色産業,拓展促進具有航太特色的資訊服務産業,創新商業模式,加快軍民融合,真正實現空間技術發展惠及民生大眾。
王中陽表示,“十三五”期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發射4顆北斗二號區域組網備份星,計劃在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形成為全球用戶提供高品質服務的能力。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22顆北斗導航衛星。用於全球組網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次採用新型導航衛星專用平臺和全新設計的導航信號體制等。根據計劃,2018年將率先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基本服務。”王中陽説。
“隨著國産自主晶片整合度和技術水準的提高,‘北斗’産品已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智慧穿戴設備、車載導航等大眾應用領域開始批量應用。”王中陽説。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北斗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已完成,廣泛應用於智慧交通、減災、應急響應和控制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