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市“五大體系”助推農業發展方式變革調查
本報記者 于洪光 呂兵兵 楊瑞雪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齊魯大地剛剛萌生了些許綠色,然而,在山東省壽光市的蔬菜大棚裏,卻出現了盛夏時節才能看到的勃勃生機——花朵盛開,果實纍纍。
在壽光市洛城街道後李村,菜農李興龍頗顯得意:“去年花了18萬元對舊大棚進行了改建,新大棚棚內面積比舊棚增加了430平方米,還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自動放風設備,俺兩口子就能管,比原來省事多了。這茬黃瓜是2月份種的,已收了1萬多斤,估計能收到6萬斤,收入20萬元,比舊棚能增加約8萬元。”
壽光蔬菜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品牌,常年種植達60多萬畝,産量450萬噸,育苗能力14億株。現在全國蔬菜發展呈現燎原之勢,壽光蔬菜面臨著規模、品質、品牌、可持續發展等挑戰,原來的優勢正在弱化。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説:“為了保持壽光蔬菜領跑全國的地位,壽光全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變革,實施了蔬菜發展‘二次創業’,健全蔬菜産業‘五大體系’,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設施蔬菜‘標準形成、模式創新、科研推廣、育種育苗、物流配送、人才培養’的要素中心,提速蔬菜産業現代化。”
“兩改工程”構建高標準大棚蔬菜生産體系
“2015年我們村通過統一規劃和組織,採用反租倒包方式,對成方連片的410畝地進行了流轉,投入1150萬元,實施了蔬菜大棚‘兩改工程’,發展高標準新型大棚46個。”化龍鎮前王村黨支部書記王炎國説。
其實,化龍鎮前王村大棚改建僅是壽光大棚蔬菜“兩改工程”的一個縮影。壽光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惠玲説:“現在,壽光正在實施大棚蔬菜‘兩改工程’,也就是舊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目的是推進大棚蔬菜升級換代,擴大高標準大棚規模,改進大棚蔬菜生産方式,構建高標準大棚蔬菜生産體系。”
為了推進“兩改工程”,壽光正在全力推進第五代溫室大棚建設。第五代大棚長150米、寬16-18米、高7.5米以上,棚內面積2500平方米以上,比舊大棚增加約80%;再加上減少了大棚的兩個南北墻體佔地,土地利用率可提高40%以上。同步安裝了大棚電動卷被、電動放風、水肥一體化等設備。這樣的大棚,棚體大,採光好,提溫快,保溫好,減少病蟲害。並且,棚內面積擴大,自動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提高,省工省力。統算起來,比舊大棚年可增收50%以上。
在化龍鎮(洛城)大棚蔬菜産業園,鎮人大主席李偉祥介紹:這個園區是採取異地流轉方式,由擁有大棚蔬菜種植優勢的洛城街道,組織屯西村、邵家村60多戶村民,聯合本鎮信橋村、西豐村、李家村、賈家村65戶村民,流轉了豐三村、西豐村、信橋村3個村的1046畝土地,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投入3700萬元,集中開發的高標準大棚。
“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實行規模化産生,是實施設施蔬菜‘兩改工程’的前提。為此,壽光推廣了‘四種’土地流轉模式。”王惠玲説,一是由村集體統一組織規劃,進行整村流轉。二是引導戶與戶之間進行土地交換。三是村兩委採取反租倒包方式,統一規劃流轉。四是異鎮異村流傳。組織有種菜經驗的農民,抱團到土地資源豐富的鎮村流轉土地,優勢互補,結對幫扶,統一規劃設計,合作建設高標準大棚。
為了搭建蔬菜“二次創業”平臺,壽光統一規劃,開發了“三條”沿路生態農業走廊,區域面積達3.5萬畝,引導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大戶發展規模化園區。
現已引進高端農業項目32個,建設規模化蔬菜園區137處。
“部省共建”助建育種育苗産業體系
“2013年以來,為了加強設施蔬菜新品種展示與推廣,促進我國優良蔬菜品種的推廣,壽光已經連續四年承辦了‘中國(壽光)設施蔬菜品種展示試驗’,吸引了國內外200多家農業科研單位和種業企業參加展示試驗,每年集中展示蔬菜新品種3100多個。”壽光蔬菜種業集團主任國家進介紹。
壽光市農業局局長張茂海介紹,2013年農業部與省政府簽署了在壽光市聯合共建“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合作備忘錄”,壽光出臺了《扶持蔬菜種業發展的政策規定》。壽光投資3億元,規劃了138畝的“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研發中心”,建設了佔地150畝的“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示範試驗區”,吸引了中國農科院、國家蔬菜工程中心、中國農大等6個國家和省級農業研發機構,提升了蔬菜種業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率。
“部省共建”帶動壽光建起了13家蔬菜研發中心,壽光蔬菜種業集團、新世紀種苗等5家企業被認定為濰坊市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金百利、魯盛等29家企業建成了標準化種苗繁育基地。
現在,壽光蔬菜育種已經進入商業化合作育種階段。壽光蔬菜種業集團、新世紀種苗等育種企業,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東北農大等13家院校合作,借力開展新品種研發。蔬菜種業集團與華中農大、中國農大合作建立了省內唯一的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通過育種合作,壽光有46個蔬菜新品種通過了省級審定和鑒定。
“三大工程”探索蔬菜産地環境改良體系
在洛城街道東斟灌村,支部書記李新生説:我們村從1993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由於連續多年重茬種植,棚內土壤板結和地力下降現象較嚴重。從2011年開始,連續5年市鎮扶持50多萬元,推廣了沃土工程、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對全部大棚進行了土壤改良,現在棚內土壤有點軟了。
“其實,東斟灌村的大棚土壤改良僅是壽光蔬菜沃土工程的一個縮影。”壽光市農業局陳永智説,從2011年開始,連續6年,投入4000萬元,實施了“設施蔬菜沃土工程”,到2015年共改良大棚28萬畝,棚內土壤有機質提高了0.8%以上,土壤品質有了明顯改善,基本形成了肥沃安全的土壤環境。今年,開始實施第二輪沃土工程,爭取再用5年,每年財政投入800萬元,將全部大棚改良一遍。
2015年壽光市政府投入200萬元,實施“綠色植保工程”。建立了病蟲害監測預警實驗室,完善了市鎮村三級病蟲害預警系統,推廣了蠟質芽孢桿菌、微生物菌劑等一批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推廣了熱力煙霧劑、靜電噴霧器等新型植保藥械,使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5%以上。
壽光市植保站站長鞏玉升介紹,由於連年種植大棚蔬菜,根結線蟲病對蔬菜生産的危害日趨嚴重,特別是瓜類、茄果類、豆類等受到的危害最重,有的大棚因為這一病害而絕收。從2014年開始,連續六年,政府每年投入500萬元,實施了“設施蔬菜根結線蟲病防治工程”。通過試驗和招標,推廣了一批防治根結線蟲的專門藥品和技術方案,年推廣1.5萬畝以上,力爭到2020年根結線蟲控制面積達80%以上。
嚴查“兩個市場”強化品質安全監管體系
“農産品品質安全關乎壽光蔬菜的生命,這個問題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為此,壽光加強了監管和檢測‘兩個體系’,整頓了農業投入品和蔬菜交易‘兩個市場’。”王惠玲頗顯嚴肅地説。
為了加強農業監管體系建設,壽光建立了由39人組成的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15個鎮街全部建立了5-10人的農業執法中隊,形成了市鎮村“兩級執法、三級聯動、全面覆蓋、分級負責”的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執法體系。強化了鎮街監管隊伍,推行了鎮村屬地管理;現在,正在探索“農業公安”執法機制,增強農業監管執法震懾力。同時,建立了在國內居領先水準的壽光市農産品檢測中心,形成了以市檢測中心為龍頭,鎮街檢測機構為骨幹,企業、合作社、市場檢測機構為補充的農産品品質檢測體系。
“近年來,對農業投入品市場,壽光全面實行了準入制度。”張茂海介紹,壽光推行了農資實名制和農藥經營告知制度,把所有農資店納入統一管理平臺;嚴厲打擊違法經營行為,加大了對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品質抽檢;嚴厲查處違禁農藥流動售賣和地下交易行為,一經發現,從重從嚴,頂格處罰;成立了農藥批發商協會,強化行業自律。目前受理告知農藥産品達5000多個,去年以來共抽檢農藥産品110個、肥料産品230個,立案查處農藥、肥料等案件120多起。
張茂海説:“對蔬菜交易市場,實施了蔬菜市場入場檢驗制度。對出現問題的蔬菜,追根溯源,跟蹤執法,堅決進行銷毀;對1年內3次檢驗不合格的蔬菜供應商和生産者,納入黑名單管理。”實施了市鎮強制性例行檢測與生産經營單位普檢相結合、品質速測和定性檢測相結合,將送檢改為高頻率、大範圍、廣覆蓋的抽檢。市檢測中心每月抽檢蔬菜樣品200個以上,鎮街檢測室月檢樣品500個以上。
“三項技術”探索面源污染治理體系
“設施蔬菜面源污染比較嚴重,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環境和大棚蔬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壽光推廣了蔬菜秸稈綜合利用、水肥一體化、地膜污染防治‘三項技術’。”壽光市農業局能源辦主任張雲明説。
為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針對蔬菜廢棄物難處理的情況,壽光推廣了蔬菜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結合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通過政策扶持,建設了8個大棚垃圾處理項目,探索推廣了蔬菜秸稈固化、秸稈有機肥、秸稈沼氣等蔬菜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目前蔬菜秸稈年處理量達25萬噸。
從2007年開始,在設施蔬菜上推廣了微噴和滴灌兩種水肥一體化技術,建立了10處水肥一體化技術示範區,推廣達10萬畝以上,蔬菜生産節水節肥均達30%-60%,減輕了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養分淋失現象。
為了解決大棚蔬菜土壤白色污染問題,2014年以來借力省裏實施的耕地品質提升計劃,壽光推廣了3萬多畝的氧化生物雙降解生態地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