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資本下鄉就是把城鎮工商業積累了龐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吸引到農村去,以解決農村面臨的困境。“資本下鄉”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有專家認為,“資本下鄉”進行“城市反哺農村”和“工業反哺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方”。
資本如何才能下鄉呢?資本是逐利的,如果資本不能獲得有利可圖的資源、項目,它不會奔著虧損去的。在廣大的鄉村,有一些什麼資源呢?
不同的地方,資源稟賦不一樣,有的地方富有礦産資源、森林資源,但有的地方則資源貧乏,不過,中國幾乎所有的鄉村都有土地。
土地與資本結合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如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經營,搞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
另一種是資本進入非農領域,主要是資本與土地結合,用於非農生産。如城市資本進入農村,開發旅遊業,或城市資本進入農村,租用村集體土地,投資設廠。
針對農業的資本下鄉,按照産業化經營的方式發展農業,實現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 通過“公司+農戶”,把農業做成了自己的“第一車間”
農業産業化——在産業化龍頭企業內,企業找市場、農民按企業的要求進行生産為企業提供農産品,在企業內部實現産品的加工和生産。
➤ 通過直接租賃農民土地發展資本下鄉
農村莊園經濟——內部可以實現生態生産,集中生産、集中勞動、雇傭的農業勞動各有分工、協作,農業的生産效率提高、機械化程度提高。
工場手工業——模式有兩種,混成的工場手工業和有機的工場手工業。混成的工場手工業內部,針對同一産品的生産是將各個部件的生産集中在一起而已,每一個勞動者仍能從事每個局部生産的全過程。有機的工場手工業則實現了內部具體操作的細化和分工,各種工序同時進行。
農業領域的資本下鄉,使農民成為資本下的農業工人
對於農業領域的資本下鄉,無疑會使農民成為資本下的農業工人,在資本的指揮下從事農業的生産。而對於那些還沒有成為農業工人的從事農業生産的小農,他們在市場上的弱勢地位將更加明顯,為使自己生産的商品限制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內,他們必須更加辛勤的勞作,在真正的自己工作還不如為資本工作的境地下,他們都將變成自由的勞動力。
資本“下鄉”種地,成功的案例卻不多
眼下,許多工商資本“下鄉”種地,開始時轟轟烈烈,最終真正成功的案例卻不多。原因在於,工商資本的規模生産固然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産效率,但也面臨農業工人勞動量難以計算的世界性難題,兩相抵消後,農業生産效率實際很難得到真正提高。這意味著,工商資本圈地進行農業生産,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産的相對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