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日報》報道,近日,由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七星天(北京)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2015中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內外數十家知名高校技術轉移部門負責人以及相關企業界人士,圍繞“中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專業人才匱乏”展開了探討。
高校、科研院所一直是國內科技成果輸出的主要源頭。但傳統上,我國高校科研多重視出論文、出成果,而技術轉化一直很薄弱。在大部分高校,技術轉移缺乏專門部門,從事技術轉移工作,被當成後勤邊緣領域,不被重視也感受不到尊重。另一方面,做技術轉移工作,既要有對技術的洞察力,又要有與企業、市場打交道的能力,要求是複合型人才。這樣的專業人才,極度缺乏。人才的短缺,又讓工作不易出彩,得不到重視,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毫不誇張地説,中國高校科研成果有很多國際專利領域的‘千里馬’,但一直缺少‘伯樂’。”旅美專利訴訟律師、七星天(北京)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龍翔告訴記者,“中國高校、科研院所擁有的卓越科研成果,應予以充分挖掘,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國際化專利項目。”
他分享了兩個案例以佐證高校專利保護的價值。
一個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損害賠償案件之一。美國聯邦法官2014年判決美國晶片製造商美滿電子(Marvell)賠償卡耐基梅隆大學15億美元,原因是其侵犯了後者的兩項硬碟專利。
另一個則是近期蘋果公司因在一些iPhone和iPad處理器中非法使用威斯康星大學技術的訴訟,美國聯邦陪審團10月16日裁定,蘋果應向後者支付2.34億美元。
龍翔認為,從這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美國高校在專利輸送上獲得的價值回報。而根據他的調研,美國的專利判罰在過去20年一般是500萬美元左右。過去兩年因奧巴馬上臺推出了《美國發明法案》後,判罰有所下降,在300萬美元左右。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專利輸送平均判罰為2萬美元,差了將近250倍。
通過30年的發展,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居世界第三,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居世界第四。
“在如此傲人的成績下,我國擁有的美國專利數量卻不甚理想。”龍翔表示。從全世界的企業專利情況來看,擁有美國專利最多的是IBM,有10萬多份美國專利,其次是三星公司、佳能、新力、東芝以及中國的公司。而中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經濟大國,有中興、華為、聯想等大型知名企業,擁有的美國專利卻不過兩萬個左右。相關數據顯示,在2014年獲得美國專利最多的大學中,僅有清華大學排名前五之內。“究其原因,是缺乏專業的國際技術轉移專業人才。”龍翔説。他的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認可,世界技術轉移經理人聯盟(ATTP)主席SeanPatrickFlanigan先生認為,技術轉移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國際視野,又懂技術研發前沿的複合型人才。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推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拜杜法案》,啟動了美國高校、科研機構技術轉移的引擎,催生了矽谷的二次繁榮和新技術市場化的滾滾浪潮,促使美國經濟擺脫了70年代的滯漲泥潭,實現了産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動能來源的轉變。
專家們也表示,我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提高空間巨大,高校應該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重視培養技術轉移人才,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深入探求中國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體制、機制及模式方面的新路徑,才能使技術轉移真正實現應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