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會議會展>研討論壇>

唯有創新才有不竭動力

發佈時間:2015-09-01 09:29:54  |  來源:中國品質報  |  作者:鄭建玲  |  責任編輯:蘇菲

    本報記者 鄭建玲

    自今年5月《中國製造2025》公佈以來,聚焦智慧製造加大創新以及新技術、新材料等的應用力度,不斷縮小與國外先進水準的差距,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製造2025:高端裝備製造與工業應用協同創新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突破關鍵技術、融合推動製造、協同創新發展”主題各抒己見。他們一致認為,缺乏高端技術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是中國製造業眼下急需突破的難題。中國製造業唯有創新,加大智慧製造力度,才能獲得不斷進步的動力。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3.2萬億美元,自2011年以來連續5年成為世界製造大國。

    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以機電産品舉例説,2014年,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額達2.17萬億美元,其中出口1.31萬美元,佔進出口總額的56%。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機電産品進出口國。

    儘管中國製造在許多領域已經具有了國際競爭力,但大而不強仍是其不爭的事實。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重大裝備處副處長葉猛在所做的《智慧製造與産業革命》演講中説,目前,中國製造業在4個方面存在短板。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産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如我國所需的晶片80%以上依賴進口,2013年用匯2313億美元,超過石油;二是産品品質問題突出。國家監督抽查産品品質不合格率高達10%,製造業每年造成的直接品質損失逾2000億元;三是資源利用效率低,單位國內生産總值(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兩倍;四是産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技術密集型産業和生産型服務業弱,産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準低,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少。

    李冶也認為,中國裝備製造業眼下存在著兩大不足:一是對高端産品進口依賴度高,二是缺少一批像GE、西屋、西門子、三菱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發展與諮詢部主任王琨在提及我國電機製造業發展時説,目前,我國高能耗行業單位産品能耗與國外差距高達10%,電機系統及電機與拖動設備的運作效率與國外先進技術相差20%,急需推廣高效電機,淘汰低效電機。

    與會專家認為,除了自身底子還不夠厚外,目前,中國製造業在全球新一輪以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高度融合的産業革命中,正面臨著“前後夾擊”的雙重挑戰。從內部因素看,我國經濟發展已由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對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製造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提出了緊迫的要求。從外部因素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正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戰略,大力推進製造業復興,謀求在技術、産業方面繼續領先優勢,搶佔製造業高端,進一步拉大與我國的距離。同時,以印度、印尼、越南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正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産業轉移,搶佔製造業中低端市場。

    葉猛介紹道,為保持全球領先製造優勢,英國于2013年提出了“高價值製造”戰略、德國于2013年全面實施工業4.0戰略規劃並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美國于2011推出了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等。這些戰略的主攻方向都是智慧製造,旨在搶佔全球市場話語權。

    針對中國製造業目前面臨的發展現狀,與會專家紛紛支招。

    李冶説,面對我國能源消費量大、資源可持續發展乏力的現狀,能源裝備業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革命,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王琨認為,推廣高效電機的核心是技術創新。同時,應充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其核心是培育一批有競爭力、有好的商業模式和技術的節能服務公司。

    葉猛則強調指出,現階段,我國製造業處於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並存階段,大部分企業尚未完全實現自動化和數字化,應從國情出發,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範的“並聯式”發展道路。政府應為智慧製造實施提供方向性指導,並通過制定相應的財稅、創新和示範推廣及産業化等政策手段,鼓勵企業開展智慧製造。同時,應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市場競爭中帶來的産品技術水準、産品品質、價格成本、能耗等問題,將倒逼企業通過實施智慧製造提升整體競爭力。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