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會議會展>研討論壇>

國際磁共振大會研討最新前沿成果

發佈時間:2015-08-24 09:47:08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王春  |  責任編輯:蘇菲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萬珊珊 記者王春)8月16—21日,第19屆國際磁共振大會在上海舉行。由國際磁共振學會(ISMAR)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磁共振大會是國際磁共振領域最重要、最高水準的全球性學術盛會。本次會議是該大會首次在中國大陸召開,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近700位著名科學家參會。本次大會由華東師範大學主要承辦,共同承辦單位包括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國際醫學園區、中國物理學會波譜學專業委員會、復旦大學及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

    磁共振技術是一種有著廣泛應用的分析檢測手段,不僅是物質微觀結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也已成為現代醫學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核磁共振的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發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多維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用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確定溶液蛋白構象、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相關學科的面貌,相關的發明人(共7位)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核磁共振本身仍然處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磁共振在腦研究中的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已成為目前研究大腦功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據了解,國際磁共振學會于1971年成立,主要是由歐美磁共振研究領域的科學家組成的非政府學術組織,也是磁共振相關領域目前唯一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其宗旨是“推動磁共振技術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推動全球範圍內磁共振研究領域科學家的合作和交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