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會議會展>創新博覽>

改革+創新+奮鬥=世界一流研究院

發佈時間:2015-08-21 08:42:33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 史俊斌  |  責任編輯:蘇菲

 

 

    最近,一篇名為“新三板科技含量最高的企業”的帖子,在網路上引起關注。

    與這篇帖子關聯的是一家名為西部超導的企業,因為“大飛機+人造太陽”等項目需求,使其“成為中國高端鈦合金和低溫超導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

    西部超導的大股東正是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依託該院50年技術發展積累,西部超導成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俗稱“人造太陽”)的低溫超導材料供應商之一。2014年12月31日,西部超導在“新三板”掛牌。

    給力“國家戰略”,高揚創新旗幟,西部超導只是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創新賬本”的其中案例之一。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以下簡稱西北院)成立於1965年,是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國家級重點科研單位。1999年作為國家首批轉制的242家科研院所之一轉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2000年劃歸陜西省管理。

    轉制至今,特別是近十年來,西北院不斷深化科研院所體制與機制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條“科研、中試、産業三位一體大型科技集團”的全鏈條發展模式道路,以年均33%的增速實現了快速發展。

    “2014年全院實現綜合收入76.32億元,連續4年位居全國有色行業院所首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張平祥説,“西北院雖然是省屬院所,但始終把自身定位在為國家和行業服務的國家隊。”

    據張平祥院長介紹,西北院如今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攻關、973和863計劃、重大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的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項目、總裝和國防科工局的軍工配套項目等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高性能TC21鈦合金材料研製及應用研究”“百萬千瓦級核電用銀合金控制棒”“堆用鋯合金關鍵基礎研究”“超導線材及磁體研究”“大尺寸鎢鉬單晶”等獲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研究成果和技術,並解決了國際熱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國家新一代戰機和大運、大客、國家軍民用核電、國家航太領域等關鍵急需。

    勇往直前的改革者:綜合收入較轉制時增長50倍

    最大膽的預言家,可能也不會料想到西北院50年間的巨大變化。

    世紀之交,國內幾乎所有科研院所都面臨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交替和轉變的難題,西北院也不例外。

    儘管擁有雄厚的科研、技術、人才優勢,但在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過程中,這裡還是感到了先天的不足。特別是體制、機制的不適宜,以及觀念的落後、資金的短缺,嚴重制約了該院發展。

    站在十字路口,是進是退?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和膽識。

    敢於亮劍的西北院,成為勇往直前的改革者——

    他們看到,國內一些科研院所轉製成企業後,由於丟掉了“科研”這個基本命脈,陷入無法持續發展的困境。面對種種複雜情況,西北院人提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戰略構想:走以科技為龍頭,科技與産業並舉之路,建立集科研、中試和産業于一體的大型科技集團。

    這一構想得到了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視與支援,不僅以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還專門為西北院增設了“陜西省材料科學工程院”的機構與職能。

    事實證明,這個關係到該院發展方向的戰略抉擇與科學定位,在之後十幾年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了它的生機活力和遠見卓識。

    2010年1月2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來院考察時,勉勵研究院幹部職工“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奮力攻克技術難關,加快推進成果轉化,為我國搶佔新材料産業發展的制高點發揮積極作用”。

    2010年7月1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院考察時,勉勵幹部職工“把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領先位置”。

    這是黨和國家給西北院的重托——

    那時候,與2000年相比,院綜合收入35億元,凈增長23倍;生産産值32億元,增長27倍;科技收入2億元,增長12倍;每人平均年産值120萬元,增長8倍;總資産42億元,增長20倍;申請及授權專利204項,增長10倍。十年間,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了自1965年建院到改制前35年創造的價值。

    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改革。西北院迎難而上,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2014年,西北院綜合收入76.32億元,較轉制時增長了50倍,連續4年位居全國有色行業院所首位,多項指標進入全國轉制院所前十位。

    創新驅動的踐行者:近3年授權專利80%以上是發明專利

    2003年2月28日,一個值得記入史冊的日子。

    這一天,由西北院創業團隊組建的西部超導正式成立。

    這一天,成為西北院參與“人造太陽”的開端。

    發展初期,這些從科研院所轉型的創業者,一度被質疑是“書生創業”。市場對公司發展有所疑慮。

    不過,西部超導後來的發展,卻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依託西北院的技術積累,西部超導瞄準國內緊缺領域,産品定位於“國內空白、國際先進”,主要産品均為國家急需産品。該公司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航空用特種鈦合金材料的主要研發生産基地,也是國際上唯一的低溫超導合金棒材及線材全流程生産企業。

    更為重要的是,西部超導成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的低溫超導材料供應商之一。前五大客戶數據顯示,ITER組織的關聯方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2013年向西部超導採購超導材料2.19億元,是西部超導2013年的第一大客戶。

    高新技術和關鍵材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進步的名片,更是國家戰略安全的堅強保障。

    西北院,從創立之日起,就肩負起承擔國家大量國防軍工和國家重大工程的材料研製的重任。在這裡,就有這樣一批敢於向世界最高端技術“叫板”,敢於搶佔世界科學前沿陣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續寫輝煌的領域。

    經過多年積累沉澱,西北院在基礎理論研究、材料研究、工藝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等領域,建立起10多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如鈦合金、超導材料、金屬多孔材料、核材料、難熔金屬材料、金屬複合材料等的研究,有的已在國內處於領先,甚至已佔據國際突出位次。

    以3D列印為例,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在多年粉末冶金近凈成形技術積累的基礎上,2005年率先在國內開展了鈦合金電子束3D列印技術研究,研製了我國第一台鈦合金粉床電子束3D列印裝備,開展了系列鈦合金複雜薄壁、桁架/多孔及多孔/緻密複合結構零件的研究,擁有12項發明專利,相關成果在國際粉末冶金專業雜誌IJPM上以封面文章發表。2013年將成果轉化成立了西安賽隆金屬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了國內唯一一家從粉末製備、設備研發到3D列印零件的全産業鏈粉床電子束3D列印專業化公司。

    心懷報國志,做創新驅動的踐行者——

    在鞏固傳統優勢研究領域的基礎上,西北院不斷拓展新領域,現已擁有15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技術,累計申報各類項目985項,立項432項,總經費7.5億元,其中軍工及重大項目121項。

    相關負責人介紹,近3年來,西北院申請國家專利464件,授權340件,其中80%以上是發明專利;獲省部級以上成果39項;發表論文1000余篇。

     成果轉化的連通者:催生了28個高技術産業公司

    2015年7月,成立50週年前夕,西北院又迎來一件大事。

    陜西省決定,依託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組建陜西省稀有金屬科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定位於“促進‘科技與市場、資本、資源三結合’,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科技創新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高技術産業發展基地,搶佔稀有金屬新材料細分行業的龍頭地位,加快推進成果轉化,為我國搶佔新材料産業發展的制高點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全國知名、行業領軍的大型科技型企業集團”。

    這是西北院作為科研成果轉化連通者的又一個例子。

    2000年以來,西北院以“科研、中試、産業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不斷推動科技成果向高新技術産業轉化。

    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要經過中試,才能實現産業化。然而,中試環節需要大量的技術整合和資金投入,是企業和科技人員最不願意幹的,從而導致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為了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和産業化,西北有色院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把中試納入常規發展,建立了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幾十個科研及中試平臺,遴選成熟的科研成果進行中試驗證,使科研與生産之間建立了有效銜接,加速了成果轉化。

    大量有效的中試活動,使得西北有色院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應用率在80%以上,在鈦及鈦合金材料、超導材料和稀有金屬材料等高技術領域的成果轉化率更高,實現了只要有一項成果就能轉化成一個産業。同時,中試投入和開發,使科研成果的效益顯現,吸引了上下游和各類機構的戰略投資。

    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建設和運作産業公司,是西北有色院科研成果實現轉化“零阻力”的關鍵。在推動科研成果産業化過程中,西北有色院形成了資本、管理、技術、勞動等多種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先後對超導材料、鈦及鈦合金材料和稀有金屬材料等高科技優勢領域的科技成果進行了評估。通過産權激勵,科研與生産之間形成了“利益紐帶”,進一步提升了産業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面向市場搞科研、實實在在搞中試,科學管理搞産業——

    經過近10年努力,依託院(集團)建成了包括稀有金屬材料科研生産基地、超導材料製備國家工程實驗室、金屬多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9個國家級平臺以及陜西省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稀有金屬材料表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5個省市級中試平臺,通過強化科研成果的驗證轉化能力和技術工業化能力,使科研與産業化之間建立了高效、順暢的銜接,加速了成果轉化的進程,使成熟的成果、技術走出實驗室,同時吸引了大量外部投資,從而催生了28個高技術産業公司。

    特色産業的登高者:産品品種達400多種,尺寸規格近萬種

    不趕浪頭,不隨大流,不踩著別人的腳窩前行。

    在市場經濟的風雲變幻中,西北院沒有在浪潮的裹挾中失去方向,而是揚己之長、發揮優勢、發展強項,形成拳頭,強力出擊。

    以學科為基礎建立産業園區,孵化出技術領先型小企業,為西北院産業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如果説,西北院是一棵歷經風雨洗禮的大樹;那麼,高技術産業就是這棵大樹枝繁葉茂的枝葉,科技創新則是她的根須。

    ——加強政府合作,加快成果轉化,推進産業園建設。

    2012年1月,西北院與經開區簽訂“共建稀有金屬新材料産業園暨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戰略合作協議,新徵産業用地1500畝用於新轉化的科技産業化項目建設。2013年,響應國家“重振絲綢之路經濟”的戰略部署與俄羅斯合作成立歐中公司從事航空和艦船發動機關鍵材料的研發和生産;同年,為了鼓勵和引導科技人員創辦領辦科技企業,進一步轉化相關領域的自主化專業技術成果,西北院緊密結合當前的國家需求和市場導向,依託新材料所、粉冶所、腐防所和電子所的科技成果,先後組建了西部新鋯公司、賽隆公司、賽福斯公司、瑞鑫科公司等四個新産業公司,分別從事核能及其他能源用金屬材料、金屬多孔材料及元件等新材料及裝備、稀有金屬表面技術、釬焊料及貴金屬回收的研發、生産和銷售。

    ——生産裝備及産業規模快速提升。

    從2005年開始,西北院及其控股的西部材料、西部超導、西部鈦業等公司依託國家發改委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國債專項、國家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及陜西省重點建設等項目在經開區及涇渭産業園先後新建了鈦及鈦合金管材、層狀金屬複合材料、金屬過濾材料、稀有難熔金屬板帶材、高端鈦合金材料、超導材料、鈦陽極、玻璃封接製品、貴金屬催化劑、多孔元件等多條現代化生産線。

    ——特色産業建設和優化升級不斷推進。

    西部鈦業實施改造,板帶材的産能翻兩番;菲爾特公司二期項目實施全部完成,真空燒結爐等主體設備已全面投入使用。凱立公司主要産品産量、銷量大幅增長,主導産品炭載催化劑銷量增長40%,拳頭産品催化劑銷售增長了50%;泰金公司突破了新型鈦鍍二氧化鉛陽極製備技術及玻璃封産業多項關鍵技術,新産品在新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大;建成了電解銅箔成套裝置生産線,已全面投産。寶德公司完成了多孔過濾元件廠房和生産線的建設,0.1微米金屬膜濾芯等多項新成果進入全面推廣應用階段。賽特公司積極開拓國外市場,打破了焊絲國外壟斷的局面,高強韌性生物醫用鈦合金産業化進展順利。

    2005年以來,為了促進科技産業的進一步整合發展,西北院先後將一大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科研成果適時産業化,“鈦錠、棒生産線”“鈦及鈦合金管材”“層狀金屬複合材料”以及“金屬過濾材料”“貴金屬材料”“稀有金屬管件”“超導材料”等重大産業項目落戶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了鈦及鈦合金材料、超導材料、難熔金屬材料、稀貴金屬材料、層狀複合材料、金屬纖維材料、燒結金屬多孔材料、稀有金屬裝備、陽極及玻璃封材料、醫用材料、特種管件等共計十多個産業。産品品種達400多種,尺寸規格近萬種。

    育才用才的探路者:“五才”機制建設世界一流研究院

    把人才作為發展的第一小提琴手。

    這是西北院奏響的轉型年代的交響曲。

    廣泛求才、精細識才、紮實育才、充分用才、大膽獎才,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稀有金屬新材料科研生産基地,西北院的“五才”機制,形成集聚、吸納人才的事業高地。

    其一是“求才機制”,使年均應聘人員和招聘崗位比達50:1;

    其二是通過院校結合、國內外培養結合、創新鏈與産業鏈結合、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結合,實現多樣的“育才機制”;

    其三是以制度為保障的“識才機制”,滿足員工的成長需求;

    其四是堅持培養與使用相結合的“用才機制”,達到事業留人的目的;

    其五是最高獎勵達百萬的“獎才機制”,讓一流人才得到一流待遇,最終實現高層次人員隊伍的穩定。

    通過持續建設,目前,研究院共建立起近20個國家基地、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成功培育了10多個專業化研究團隊。其中,鈦合金研製團隊是我國鈦合金研究規模最大、研究人員最多、研究範圍最廣的團隊,自主創新研發的鈦合金牌號佔到我國自主研發鈦合金的80%以上,2013年獲批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超導材料科研團隊是國家各類超導研究計劃主體承擔單位之一,也是國內唯一研究領域涵蓋高、低溫超導技術及其應用技術的綜合研究單位,是我國唯一在高溫超導和低溫超導材料的超導電性方面四創世界紀錄的單位,研究成果代表了國際發展水準……

    據統計,這些創新團隊至今已取得1900多項科研成果,改寫多個國家紀錄。

    研究院在不同發展時期,以相應的人才政策解決了人才發展需求,建立起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隊伍,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高層次人才隊伍對事業的推動引領作用。

    目前,研究院有長期合同制員工近30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達50%以上;本科以上學歷人員達43%;40歲以下的青年員工達76%;其中博士89人,碩士506人;高校兼職導師53人次;教授級高工91人;技師、高級技師150人;並有百餘人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等國家級、省部級榮譽。

    把人才作為第一競爭力,西北院厚積薄發——

    為航空、航太、石油、化工、機械、海洋、生物、農業、醫療、原子能等國民經濟部門提供了材料保障,特別是為國産大飛機、載人飛船、探月工程、核電站等型號的研製和生産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改革發展中找準定位,“科研、中試、産業”三位一體——

    西北院努力創建世界一流研究院,西北院搶佔新材料産業制高點,西北院成為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面旗。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