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位於北京朝陽的創業孵化器“理想國”內,一場關於“90後”創業者的訪談活動進行到了提問環節。
觀眾席第一排的一名男生舉起了手。他站起來,對著臺上嘉賓自我介紹:我是北京一家諮詢公司的創始人,現在我還在英國讀大學。我是94年的,比你小1歲。然後,他提出了問題:“劉總,您怎麼看待留學生創業?”
被稱為“劉總”的,是訪談活動的嘉賓,來自清華大學的大二學生劉一鋒。他創立了八度陽光科技有限公司。印著清華大學logo的名片上,他為自己列出了兩樣頭銜:熱能工程專業學生以及公司CEO。
“我跟你一樣,也是94年的。”劉一鋒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了自己的年齡。他穿著白襯衫和黑色西褲,職業化的裝扮掩去了他的學生氣。
本次訪談的主題,是“清華大二技術男為何登上央視頭條”。前不久,在央視的一檔節目中,劉一鋒憑藉公司的柔性晶硅電池,拿到了600萬的投資意向。這在諸多想創業的年輕人看來,算是走上了成功之路。
其實,“九幾”年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九”開頭。這群人都被籠統地稱作“90後”創業者,並因為彼此的出生年份,天然地獲得了集體歸屬感。
陳日婷嘗試幫助的,就是這群人。三個多月之前,23歲的陳日婷創辦了深圳一起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將其定位於“為90後創業者助跑”。“我不是鼓勵90後創業,而是想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創業觀。”陳日婷説,與其説90後創業不靠譜,不如一起把它變得“靠譜”。
當然,即使是陳日婷自己做的這件事,也被質疑為“不靠譜”。公司目前正式運營僅僅兩個月,活動已經辦了好幾場。為了宣傳公司,陳日婷要先推銷自己。“90後創業人物訪談”的第一期,陳日婷就作為嘉賓出席。
“有人説,連産品都沒有就出來‘賣’了。”小姑娘大方地調侃自己。而初創期收到的嘲諷,反而堅定了她的方向。“可能有一些人剛想行動,就被詆毀的聲音打消了創業的念頭。我希望幫90後把夢想變成現實。”她理想中的“一起上”,要打造成為青年創業就業能力培養和資源共用平臺;她特別想要幫助的,是“家窮+非名校畢業+顏值低”的90後創業草根。
陳日婷相信“抱團”的力量。雖然從上一份工作離職不久,但她已經迅速織起了自己的人脈網。這次從深圳來北京做訪談,陳日婷也高效地敲定了場地、參會嘉賓,搞定了贊助商,並召來了上百名聽眾。
“若你有足夠決心,就能吸引很多人來幫你。”當時要來北京做訪談活動,陳日婷發了條朋友圈,尋找合適的場地。通過朋友的朋友,免費提供場地的人出現了。他也是名90後——孵化器“理想國”的創始人高正威。
“我做創業孵化器,已經做了五年半。”這2500平方米的“理想國”,承載著高正威的理想。他不去考慮哪些項目最可能給他帶來回報,“我們做孵化,而不是篩選”;創業團隊每人每年交99元,就能參與“理想國”內的各類活動和培訓,飲料茶水隨便喝。下一步,高正威還要做給創業者的公寓,讓他們住得舒服體面,樣板房都已經搭好。
“我是從創業者過來的,我知道創業的苦。”高正威用賣絲巾的方式掙出了第一桶金,然後將錢反哺給創業路上的後來人。面對記者提出的採訪請求,高正威指了指“理想國”內一個20平方米的小房間:採訪他們呀,這個項目特別好!
高正威的曝光率並不高。他説,在自己沒有準備好以前,還是踏實做事為好。
他指的那個小房間,實際上是一家020理髮店的體驗店,一共只有4個位置。24歲的葛艷俊低頭看著手機,等待著可能出現的客人。
他的創業項目倡導的是“十分鐘速剪”:二十元錢,只剪髮,不廢話;沒有洗髮,沒有按摩,沒有辦卡推銷,將理髮這件事“純粹”化。出生於1991年的葛艷俊,是個連續創業者。2009年,他開始創業,之後因種種原因離開已經步入正軌的公司;2014年,在汽車後服務市場還沒有如今這麼火爆的時候,他做了一個020洗車App“易洗車”。這個項目曾經非常接近成功,在發家地東北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但最終還是歸於沉寂。葛艷俊至今痛心自己當初本來站在風口,卻沒有把握住機會,沒能及時拿到投資實現産品轉型,成為眾多創業失敗者中的一個。
短暫的沉澱之後,葛艷俊再次創業。他沒想過找份工作,而是願意繼續折騰:“找工作的生活不適合我。” 他的微信簽名寫著:青春——要麼迷茫,要麼瘋狂!
“一起上,一起幹,一起爽!”一墻之隔的會場上,“90後創業人物訪談”結束了。所有嘉賓和聽眾上臺合影。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大家喊起陳日婷公司的口號。相機裏,留下一張張年輕的、笑著的面龐。
然後,座椅歸位,背景板撤下,易拉寶收起。“理想國”還將迎來下一場活動,下一次項目路演,和下一批創業團隊。來到“理想國”的年輕人,在焦慮,在等待,也在期盼。(科技日報北京8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