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軌道交通協同發展互聯互通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下發到京津冀三地地市一級,已經一個多月了。目前三地都在制定具體措施對規劃綱要進行貫徹落實。以交通為例,三地都分別制定了交通一體化規劃徵求意見稿。記者日前採訪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鄔賀銓。
談到對於《規劃綱要》的總體印象,鄔賀銓對科技日報記者説,“協同創新是《規劃綱要》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協同創新”被提出,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一般來説,協同創新是指通過突破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在人才、資金、資訊和技術等創新要素和資源之間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協同發展戰略精神的重要體現。”鄔賀銓説。
總體看來,《規劃綱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圍繞京津冀三地發展制定的難度最大的發展規劃。過去的區域發展規劃往往是行業內的,或行政區劃內的。京津冀《規劃綱要》不但涉及京津冀三個省市,涉及三地的交通、産業、環境等關鍵行業,而且涉及到整個區域的城鎮化、農村發展、經濟新常態、産業轉型與非同質化、紓解非首都功能等,內容非常廣泛。
以交通一體化為例,無論軌道交通還是公路、民航都有一個互聯互通、無縫對接的問題。但是根據協同創新的要求,既要考慮地鐵、輕軌、城際鐵路之間的互聯互通,考慮打通三地公路之間的“斷頭路”,考慮三地民航資源的整合利用,還要考慮發展鐵路與公路哪個更經濟,新機場如何對三地都有利,既要考慮運力、能耗和投入産出比,還要考慮客源、貨源、人流的情況,以及軌道、公路往哪兒延伸,更加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如何向天津、河北兩地的疏解轉移等等。
鄔賀銓認為,與此前人們理解的協同創新明顯不同,京津冀“協同創新”的突出特點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戰略性。一般人們理解的協同創新,往往是兩個或幾個單位之間就某個産品或技術項目進行合作,基本上都是戰術性的,甚至是為一短期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合作,可以説是戰役性的。京津冀協同創新雖然也包括了大量的戰術性和戰役性的內容,但就其頂層設計而言是戰略性的,本身就是為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服務。
二是全局性。過去省市部委之間的合作往往是其中個別單位或行業之間的合作,很少見到一個省市與另一個省市進行全區域各方面的合作。京津冀協同創新則著眼于三省市之間全區域各方面、各行業在科技與産業領域的全面協作,在京津冀全局考慮創新要素和創新能力的優化佈局。
三是全鏈條。過去的合作可能針對的是産業鏈中的某一環節,今天京津冀的協同創新覆蓋産業鏈的全生態,也就是從研究到開發到生産到市場,可上溯到科技人才聯合培養,下延到流通服務的合作,是全鏈條系統的協作,從創新鏈到産業鏈的對接。
四是全要素。過去人們往往更多強調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技術合作,通常落實在産品上。現在三地之間強調要從資源、人才、資金、教育、資訊等多種要素甚至全要素進行合作,從産學研擴展到政金産學研用,不僅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入市場機制,協同創新的關注點不僅是産業本身還提升到持續創新能力的形成。現在不僅有強強聯合,還要互通有無,北京、天津要從多個方面向河北進行優勢要素資源的輸送。
五是多模式。過去不同單位之間的合作常常是以科研成果轉移合同的方式來實施的。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模式多種多樣,既有京津地區優勢資源的輸出,如在河北設立教育、醫療機構的分支機構,也有三地或兩地聯合創建的開發區、産業園區,如北京河北共建的曹妃甸工業園區、北京天津共建的京濱科技園,以及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等等。京津冀協同創新的目光還更開放,包括與京津冀之外以及國外的合作。
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環境,努力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鄔賀銓説,京津冀協同創新和協同發展,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必將創造新的經驗、新的模式,為其他地區和國家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