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觀察
日前,慈銘體檢聯合清華大學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推出的“早找癌”檢測腫瘤項目,在京東眾籌成功。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醫療新産品廣受歡迎或許顯露出,新科技成果與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快速融合,將重塑專業醫療生態圈。
過去20年,伴隨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激增,我國的癌症發病率增長了一倍,並成為癌症病患第一大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50萬,因癌症死亡約250萬。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癌症早期篩查的相關資訊。在以往,人們對醫療新技術很少有機會了解,此次通過網際網路眾籌的方式,推動了早期篩查這類高技術門檻的産品走向大眾。同時也普及了相關醫學知識,改變了人們的診療意識,對癌症早發現、“預防大於治療”等理唸有了更深認識。
在當前“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有更多手段和渠道了解醫療産品資訊、患者診療方案等,開始更多地參與到疾病管理中,這加速了以消費者為主導的醫療模式興起。類似“早找癌”這樣的項目恰好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健康需求決定是否購買産品。
京東眾籌負責人高洪偲表示,這次醫療新品的眾籌成功,説明瞭專業醫療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的模式走入尋常百姓人家,讓消費者對産品的認知更加快捷,同時也擁有了更多甄選的權利。
在傳統醫療行業,專業領域成果的轉化,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除了非常嚴謹的臨床試驗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對消費者宣傳教育上。網際網路的發展,無疑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節奏。高洪偲説,網際網路打破了資訊不對稱,這其中包括産品的價值,到底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也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能夠迅速為民眾所接受。
有關專家認為,好的醫療産品、網際網路平臺和消費者三者的聯接,改變了傳統醫療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與網際網路各種平臺的“聯接”將成為未來專業醫療推廣的常態,“去中心化”的趨勢足以對傳統醫療的生態模式進行重新定義。對於傳統醫療的執業者來説,敢於走進網際網路、擁抱網際網路、參與網際網路,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要有能力把專業領域的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並通過網際網路的各種平臺傳遞給普通大眾。(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