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會議會展>創新品牌>

機器人走進普通家庭的轉捩點到了

發佈時間:2015-07-21 08:56:3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蘇菲

    7月19日,在安徽國際會展中心,一款智慧機器人在給觀眾表演舞蹈。當日,在安徽合肥舉行的第19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賽上,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救援機器人等悉數亮相,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端/攝

    7月19日,第19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在安徽合肥開幕——一個特殊的“翻譯”搶足了風頭。

    在這個國際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影響最廣的世界級機器人大賽開幕式上,當東道主合肥市市長張慶軍上臺致辭時,智慧機器人“飛飛”現身了,她舉起右臂,以一句“Good morning(早上好)”向與會人員打招呼,擔綱現場的翻譯。

    市長説一句,“飛飛”跟著譯一句,包括“合肥是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雙節點城市……”這樣專業性較強的語句,她也能不打磕巴地譯出來。翻譯的同時,“飛飛”還不忘打起手勢,有時是舉起一隻胳膊,有時是伸出兩隻手,“萌”態可掬,引來現場觀眾頻頻點讚。

    在接下來RoboCup國際聯合會主席野田五十澍致辭中,飛飛同樣當起了翻譯。這似乎在向外界傳遞一種強烈的信號:智慧機器人服務人類日常生活、工作乃至重大的社交活動的藍圖,正在一點點展開。

    “飛飛”融入了科大訊飛的機器翻譯技術,該技術曾在2014年國際口語機器翻譯評測比賽上獲得中英和英中翻譯的全球冠軍。這項技術是訊飛“超腦計劃”的階段性成果,該計劃是針對高級人工智慧的前瞻重大攻關項目,是讓機器從“能聽會説”向“能理解會思考”目標邁進的關鍵項目。

    當天,同樣受益於這項技術的“小柔”和“小智”,也來到了現場。“小柔”具有智慧對話與情感表達功能,擁有豐富的肢體運動能力,而“小智”則具有感知智慧和淺層的認知智慧,可實現智慧對話、語義理解、人臉識別與肢體識別,具備自主知識學習能力,未來面向家庭服務領域應用。

    儘管在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的賽場上,鮮見工業機器人的身影,但它之所以被稱作是人工智慧的一場國際盛宴,就在於它更多地是一場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盛宴,而對每個普通公眾和家庭而言,其巨大的吸引力也恰恰來源於此。

    在賽場展示區,包括德國庫卡公司、美國英特爾公司在內的國際巨頭,也攜其新型機器人産品到場,給來訪的觀眾描繪了一副未來生活的圖景。

    “你好,我叫購購,歡迎來到機器人世界盃。”在這些展示區,包括咖啡機器人、送餐機器人、迎賓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等在內的多款服務型機器人紛紛上前,圍住觀眾,詢問“有什麼需要幫助?”

    RoboCup中國委員會主席、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陳小平當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5年,服務機器人到了從實驗室走向家庭、走向社會的關鍵節點。

    這已經是陳小平第二次擔任RoboCup中國委員會主席,也是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第二次在中國舉辦,上一次是2008年。當時在蘇州,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學術界以及輿論界都尚未形成如今的機器人熱潮。如今的“熱”,除了和各國的製造業政策回歸有關之外,在陳小平看來,更為重要的是,不管是服務機器人,還是特種機器人,其核心技術有了相應的突破,相關的技藝、裝備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他告訴記者,從技術層面來看,現有機器人應用到普通家庭和社會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但由於“技術和成本”的矛盾還無法解決,尚未形成“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局面。有時候,是“高技術”但“成本高”,“成本低了”卻又“技術不佳、應用不便”。也正因此,今年的機器人世界盃在該賽事18年的歷史上有了突破,首次設立了“成本門檻”。

    陳小平説:“參賽硬體成本必須低於1.5萬,否則無緣比賽。”其目的就是為了在“機器人界”喚醒一種“成本意識”,希望將來人們在對服務機器人進行研發時,有一個“注意力”的轉向——不僅重視基礎研究,也重視應用轉化,以讓機器人早日為普通家庭服務。

    在比賽現場,還有一個細節向外界暗示服務機器人有望進入普通家庭的可能性——標準化測試進入了賽場規則。

    陳小平告訴記者,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定量”的檢驗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比如,一個機器人能搬多重的箱子等,但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卻往往是“定性”的檢測手段,比如,讓這個機器人抓一個杯子,究竟抓沒抓住,可以判斷出來,但其精確度、誤差如何,卻難以獲悉。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檢測手段往往依賴人類的“把關”,一台兩台尚可,但如果年産10萬台,還採用這種“原始”的方式,則會大大制約服務機器人的産業化,服務機器人走進普通百姓家也就無從談起。

    今年,該賽事引進了一套由12個攝像頭構成的裁判系統,可從12個方向觀察機器人行為,並客觀、定量、精確地評價機器人的性能。陳小平説,這是中國科技大學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合作,首次設置“服務機器人標準測試”,為機器人研發人員提供了一種示範。

    當天的比賽還向外界透露了服務機器人一個重要的探索方向——“姿態識別”。不少選手發現,以往分值較重的“人臉識別”技術,今年有了較大程度的縮減,取而代之的就是“姿態識別”。陳小平解釋稱,比如,通過讓機器人在不同的地毯上行走,以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這一點目前科技界尚無理想的研究成果,“希望通過大賽,促進這樣的研究”。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05到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同期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2014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因此,2014年被稱作中國機器人元年。然而,另一個數據表明,每萬名製造業工人的機器人保有量,南韓396個,日本332個,世界平均水準58個,而中國只有23個。

    “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工業機器人上的差距十分明顯。”陳小平告訴記者,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核心零部件製造上的差距,這一點的突破不僅需要基礎研究上的積累,也需要技術工藝上的突破,總體而言,要尋求超越十分困難。但他表示,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並不大,在一些技術上甚至還處於領先地位。

    他説,服務機器人對於零部件乃至整個硬體的要求,相對比較低,而對智慧、對軟體的要求高,“這對處於差不多同一起跑線位置的中國來説,不失為一件好事”。陳小平説,儘管我們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落後,但經過努力,卻可能在服務機器人領域超越發達國家。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