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會走過十年曆程。今天,這一文化産業的盛會第十一次拉開帷幕,有哪些新的看點?從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再到“網際網路+”的大背景,文化産業發展將有哪些新業態、新趨勢?
人腦+:創業激活産業
5月7日,李克強總理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3W咖啡與創業者交流,點燃了無數創業者的夢想。創業大街上彌散著咖啡的香味,更涌動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情。
在這屆深圳文博會上,特設了“創客展區”,鼓勵支援創新創業。創客,就是“人腦+電腦”,用創意去創造價值,用文化去滿足需求。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蘊藏著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礦”,也是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年會上所説,“中國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人民勤勞而智慧,如果把全社會每一個細胞都激活,就會使整個經濟肌體充滿生機,進而匯聚成巨大的推動力量”。
網際網路+:科技提升産業
在本屆深圳文博會4號館新聞出版館的數字出版展區,能看到19家數字出版技術企業最新的數字閱讀産品,讓觀眾體驗到出版業轉型升級的成果。
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實現傳統文化企業升級,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財政支援的方向。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6.27億元,支援77家出版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據財政部中央文資辦介紹,下一步還將加大力度,推動出版發行企業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加強出版內容、産品、用戶數據庫建設,加強關鍵性技術的轉化和應用,以及生産技術體系和相關標準建設,力爭全面完成新聞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像出版業一樣,網際網路正改變著傳統文化産業的生産和消費方式。從印刷設備到舞美裝飾,從電子終端到APP運用,從遠端傳輸到大數據開發,新態勢帶給從業者全新的理念和思考,帶給文化産業全新的機會和變化。
創新+:融合拓寬産業
配合“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本屆文博會特別在5號館內設置“絲綢之路”展館,重點展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傳統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文化旅遊及演藝等內容。15個國家跨越時空的展覽,是文化的交流和對話,表明“融合”已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關鍵詞,文化與不同産業的滲透融合,既提升了産業的文化附加值,也拓展了文化的發展空間。
在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是培育新增長點的必然要求。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平均為5.26%,美國、日本、南韓等文化産業發達國家佔10%左右,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産業所佔比重相對較低,發展空間巨大。未來,文化創意與製造業、旅遊、農業、體育産業等傳統産業的融合發展,將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更多活力。
文化+:滲透延伸産業
在本屆文博會上,海南、雲南、四川等地展館,獨具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展示讓觀眾耳目一新,海南的黎族苗族文化以及歸僑文化、雲南的“金、木、土、石、布”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工藝異彩紛呈。
更為突出的是,在各地文化産業發展中,文化的滲透和溢出效應更加凸顯,特色文化産業與社會建設、民生改善、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實現深度融合,塑造出一幅富民樂民的嶄新圖景。
專家指出,隨著社會變遷,很多傳統文化資源賴以生存的傳統生産生活方式、文化生態開始消失。發展特色文化産業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富民樂民的重要方式。針對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組織形式落後、産品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未來特色文化産業發展要更加強調空間聚合和業態融合、重視市場運作和創意引領、注重産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以金融扶持、人才支撐、重點項目支援等為抓手,扶持特色文化産業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易運文 李慧 嚴聖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