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拍攝壁畫引爭議 攝影攝像會破壞文物嗎?

【攝影攝像會破壞文物嗎】最近,多家媒體報道,董宇輝在山西運城直播拍攝永樂宮殿內壁畫,引發爭議。有網友表示“永樂宮殿內禁止遊客拍照”,質疑為何董宇輝能在殿內拍攝直播。根據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官方網站發佈《關於永樂宮殿內壁畫拍照攝像的管理説明》,“為了做好永樂宮的壁畫保護,該院對永樂宮殿內壁畫拍照攝像有嚴格的規範要求。確因講學、採訪、直播等活動需要,可以向該院申報,經審核批准後,在文物保護人員監督下予以拍照攝像”。

另外,“運城文旅”也表示,“直播過程中,全程自然光,沒有使用任何輔助光源,包括提前配備的文物壁畫圖像採集專用冷光源也沒有啟用”。但是,仍有不少網友表示無法理解董宇輝的做法,畢竟“網紅”的影響力巨大,在很多細節問題上,更應做好表率。

攝影攝像是否會對文物造成破壞?這一問題,曾經在文保領域引發不少討論。比較傳統的觀點認為,是任何人都不能對著壁畫拍照,因為壁畫非常脆弱,甚至一些石窟為了保護壁畫,而不對外開放。但也有人認為,只要不開閃光燈,拍照行為應該被允許。如今多數博物館也遵循這一規則,遊客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閃光燈,也不能在博物館里長期錄影或搞直播活動。

近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熱,很多過去“冷門”的古跡,也成了“網紅打卡地”,這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不小的壓力。很多人雖然對文物有興趣和熱情,但不具備很強的文物保護意識,甚至不清楚哪些行為會破壞文物。比如,在缺乏玻璃櫃保護的情況下,一些幾百年曆史的石碑,被遊客隨意觸摸,甚至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文物,都被遊客摸得“包漿”了。還有一些人為了搞噱頭,專門去尋找、拍攝冷門古跡,同時卻把生活垃圾帶入古跡,對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保護文物,應該從小事做起,越是在不被人注意的細節問題上,越應該加強文保意識和能力。比如,公眾人物在古跡、博物館裏做活動時,就算出於“必須拍攝的需要”,也應該借機向公眾傳遞保護文物的觀念,特別是在面對未成年人時,更應該説清楚保護文物的重要性,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是不能拍攝文物的。

與此同時,文博單位也應該充分了解民眾對於文物的熱情與好奇心,如果不適宜對所有人開放參觀或拍攝,也可以通過現代技術手段,讓大家盡可能地了解相關知識。比如,敦煌莫高窟、拉薩布達拉宮等,有不少區域是不開放的,但觀眾還是能通過數字博物館或紀錄片等渠道,了解那些神秘的“不開放區域”。

上述事件中的永樂宮,工作人員也表示,“該院在景區臨摹室設有同等比例的壁畫臨摹品,以供大家拍照攝像,官方網站也為廣大遊客上傳了高清VR全景連結,大家可沉浸式觀賞壁畫細節”。其實,如今的VR全景技術很發達,在電腦或手機前,完全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即便到了現場,囿于空間、光線等條件限制,觀眾也未必能看清楚壁畫、雕塑等文物的細節,還不如在數字空間裏看得清楚。

説到底,只要人們有較強的文物保護意識,注意細節,我們的文保事業就能越做越好。當下的青少年普遍具有較強的文保意識,這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結果,也是社會風氣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些古跡景區,我們能看到,即便是那些調皮的小朋友,在文物面前也不再有太多的大聲喧嘩現象,這正是內心對歷史的敬畏感和對文化的認同感的體現。

各種有關歷史文物知識的短視頻也在網上流行,不少年輕人做文博博主,向大家介紹各種歷史文化的小知識。這些做法都有助於涵養國民的文保意識。讓愛護文物的意識成為“潛意識”,在心底落地生根,是我們的共同心願。

責任編輯:李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