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新商業模式逐漸形成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指尖翻動著《我們仨》,空氣中飄來陣陣咖啡的香味。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淩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淩説。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路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援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
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2016年,《關於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要求加強城鄉實體書店網點建設、推動實體書店與網路融合發展、提升實體書店資訊化標準化水準等,並提出加強財稅和金融扶持、提供創業和培訓服務、簡化行政審批管理等政策措施。2019年北京持續推動全市實體書店建設,市級財政將投入1億元扶持200家實體書店,同時在全市加快閱讀空間、書香驛站等閱讀場所的建設。
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張作珍表示,實體書店目前面臨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倡導讀書的利好大環境。進一步推動書店經營理念和服務模式創新,老書店一樣可以煥發新的生命力。
轉型後,書店不同於傳統的“購書”場所,除了書籍零售之外,還會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書店裏的咖啡店和花店滿足白領放鬆休閒的需求;安靜整潔的閱讀區是年輕人最喜歡的地方;定期舉辦的學術沙龍和講座使書店往多元化方向發展……許多書店成為具有文化屬性和多元體驗雙重意義的文化生活空間。一些轉型較早的書店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地標。
越來越多書店加入到轉型升級的浪潮之中:北京的涵芬書院內部古色古香,升級後打造全新的複合閱讀空間;北京外文書店在7月舉辦“暑期外語學習類圖書展”,集中展示外語學習類圖書和各級讀物,涉及英、法、俄、西、韓等語種,受到家長和孩子的歡迎。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認為,在近兩年的轉型發展當中,實體書店已經不是一個單純只賣書的場所。它的經營模式越來越豐富多樣:有的書店與學術沙龍結合在一起,有的與文創産品的推廣展示結合在一起,還有的與手工製作結合在一起。現在的書店越來越變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場所。
但轉型的過程中也會面臨陣痛。業內人士表示,實體書店在提高自己“顏值”和功能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只來“打卡”參觀的遊客,圖書主業反被忽略,導致書店人流量和銷售量不成正比。精美的裝修、優質的服務能吸引遊客,卻未必能提高書籍的銷售量,帶來利潤。另外,越來越多的書店轉型後,也呈現出新的同質化問題——相似的裝修風格、相似的咖啡店等,也容易讓人産生審美疲勞。(黃瑗鴻)
責任編輯:徐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