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為何如此“暴力”?有哪些特殊之處?

今年4月1日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225.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6.6%,為歷史同期第3多。

當前,我國江淮流域正處於梅雨期。6月24日和25日,長江中下游雨勢猛烈,中央氣象臺連續兩天發佈暴雨紅色預警,這也是今年來首次發佈暴雨紅色預警及連續紅色預警。

今年梅雨季節有哪些特殊之處?哪些因素影響了今年的梅雨期降水?厄爾尼諾結束後,其影響還在嗎?

針對這些問題,澎湃新聞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周兵是國家標準《梅雨監測指標》(GB/T 33671-2017)的主持制訂者,也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研究。

周兵指出,2024年以來,厄爾尼諾事件處於持續衰減階段,預計今年夏季後期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儘管厄爾尼諾事件結束,但是厄爾尼諾對今年夏季,尤其是主汛期我國的氣候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北地區將面臨較高的洪澇風險。

“厄爾尼諾結束,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化的大齒輪帶動著印度洋齒輪的轉動,熱帶印度洋海表暖溫度具有接力作用,由此影響了東亞季風系統的強度,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與脊線位置的異常。”周兵解釋説。

梅雨是東亞夏季風向北推進的階段性産物,是東亞地區的獨特天氣與氣候現象。每年從六月上旬到七月中旬,為降水量比較多的一個時期,稱作“梅雨季節”。這個時期梅雨區雨量大、日照時數少、高濕多雲以及風力較小。隨著季風強度年代際變化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梅雨環流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今年入梅後,江淮流域降水出現“暴力梅”傾向。

“極端天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的重要非傳統安全因素,未來更加嚴峻的氣候風險將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強國建設帶來重大影響。”周兵説,“人類需要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人類需要更多氣候行動,社會發展需要緊急轉型”。

記者 刁凡超 實習生 邱思宇

責任編輯:李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