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水”格子化,“雙綠”走天下——湖北省監利縣網市鎮以“雙水”大規模與“綠”品質增收
老百姓會算經濟帳。
土地集並之後,再統一改造,於是搖身一變,身價倍增。完善供水、供電的設施,完善四通八達的道路,這樣呈現嶄新的生産基地,經濟價值陡然上升很多倍,以很高的價格發包給合作社。各戶的土地儘量集並於其中,這樣得到很高的發包收入,每畝的發包收入可達到800元,村民早早得到這筆收入,之後再在合作社務工,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有的在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有經商門路的,則懷揣著土地發包的收入,瀟灑地去外面打工發財去了!
據擔任“雙水雙綠”副指揮長的鎮委副書記吳昊、鎮委委員副鎮長王新揚介紹,推動這項工作的時候,群眾由懷疑,到抵觸,到相信,到積極參與,有個很長的磨合的過程。但是老百姓都是會算帳的,明白晚了的,錯過了土地集並與統一整改的時機,反倒急得不行。比如有個叫羅武力的村民,起先有些懷疑,待看到大夥兒都紛紛加入了,並且早早把發包收入揣到了口袋裏,他終於醒悟過來了,可是任他再三請求村幹部,卻錯過了推土機、挖掘機施工的時間,弄得家人總是埋怨他。
在劉王村,竟然有440戶村民,集中了1114畝低窪地,建成了煥然一新的浩大如湖泊的稻蝦共生基地,配套修建的道路四通八達,供電設施到達每個角落,各類供水與出水管網,一應俱全,從此不再是原來的各家各戶的散亂差的小池子的狀態,而是現在的大軍團作戰,以省時省工的高效農業與綠色農業,來立足於市場。在鐵嘴村,規模更大,集約改造的土地達到4500多畝,推成了105口整齊的稻蝦池,以前一個農民只能經營20畝的蝦稻池,現在4500多畝的面積,只需要20多個勞動力就可以勝任。因為道路、電力、水系,全部是配套的,各類機械得到廣泛的使用,勞動的效率無數倍地提高。在網市鎮的統計數據中,全鎮23個村都有積極的行動,集約改造的農田達到4萬畝以上,受惠的農戶達到5218戶。
所以不怕農民不配合工作,就怕農民不會算帳!不怕農民不會算帳,就怕幹部的“教學”不到位!水潑在坡上,沒有不流的,幹部的引導工作做到位了,群眾沒有不懂的!
“鄉村振興”好戲連臺。
在明剅村,鄉村振興計劃卓有成效。一是“拆違”,這可是很多村裏不敢涉足的。該村組織村民代表,制訂了村裏的發展規劃,凡與道路規劃有矛盾的,都要動員村民自行拆掉。城裏的拆遷都如此之難,而一個村委會的力量有多強呢?但是該村充分發揮村民代表的作用,充分樹正氣,揚新風,並妥善做好補償與宅基安置的工作,成功實現了“拆違”十多處。二是道路加寬了,路燈架起來了,溝渠疏洗了。三,該村現在正集中力量,建成一個“彎子林濕地公園”,以及打造一個面積為3000多畝的稻蝦共生基地。村支部書記李傳乾是個當了12年兵,並有幾年經商經歷的80後,對村裏的振興計劃充滿熱情。
他站在該村的面積龐大的“彎子林”裏,對我們説,“我們村的鄉村振興計劃,得到了縣委黃書記、鎮委肖書記的高度重視,已經很多次來村裏指導工作,要我們村立志成為環保典型、致富典型、振興的典型!”他説,“這片彎子林今後將是鎮上的居民與周邊村民的散步休閒的好去處!也是我們村招商引資的一張生態名片!”
再如鐵嘴村,我們驅車進入其稻蝦共生基地,但見4500多畝的面積,一望無際,直鋪天邊。電桿鱗次櫛比,道路四通八達,勞力們開著三輪車,在裏面穿梭勞作。客戶們開著小車,在裏面垂釣休閒。水稻翻著金浪,蓮池花搖葉卷,一派迷人的景象。這裡不僅是村民的“聚寶盆”,也是村民賞花消遣的好地方。走進劉王村、小潭村、明剅村,處處都是這樣的美麗景象。
“映日荷花別樣紅!”網市鎮以“雙水”的集約經營,讓土地充分提升了經濟效益,而水稻與水産品的“雙綠”的品質,讓這裡的産品深受市場的歡迎,立於市場不敗之地!還有各類鄉村振興計劃,在各個村上演,全新的網市鎮,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以其不一樣的面貌,步入嶄新的新時代!(作者:安頻 昌柏)
責任編輯:郝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