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醫療”帶來了什麼
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跨地域就診難,一直是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痛點。隨著5G時代的到來,這些擺在眼前的就醫難題似乎有了被化解的希望。
2019年,5G因其特有的高速率、大連接、低延時等特點,成了世界各行業的焦點。而它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將有效賦能遠端醫療、醫療影像、急救車載、醫院數字化服務及醫療大數據等多方面,切實提升廣大患者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獲得感。
應用5G技術滿足患者需求
7月11日,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舉辦的5G臨床應用演示會上,記者看到了與基層醫院實時的遠端會診、病例討論、手術指導、內鏡診斷演示之便利,看到了急救車輛運送患者途中,5G網路支援下急救中心專家實時監護、指導之及時。更看到了,在不久的將來,5G技術的優異特性,將帶給醫療健康領域更多超出想像的智慧應用,將真正滿足百姓的健康和就醫需求。
對於大醫一院的專家而言,出診、手術、查房、會診、帶教等已經佔據了每日的大部分時間,甚至有時精力和體力都難以應付,因此很少有時間深入基層進行指導,但基層醫院技術提升又離不開上級醫院的支援。
為了平衡兩者,“網際網路+醫療”應運而生。但因為技術上的瓶頸,經過多年後該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
據大醫一院心血管內科專家楊延宗教授介紹,此前醫院在實施遠端醫療的過程中,就發現視頻經常卡頓、圖像不清晰、溝通不流暢等,這些問題最終導致整個過程中醫療支援品質下降,所能做的如查房、示教、手術指導等大受局限。
可見,在5G技術出現前,網際網路能夠支撐的是將個別點布上好的網路條件,上級醫院與基層醫院間通過對應點交流,但實際上,基層醫院需要的是一個面的支援,而每個點都布上網路卻是難以實現的。
但5G覆蓋後,每個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科室之間、病房之間、醫療單元之間,甚至專家教授和基層醫生之間,順暢地交流和探討將成為可能。
打破時空壁壘突破4G瓶頸
一間屋子,一張木桌。桌子的一端放著顯示屏,尹曉盟主任正和國內另一家醫院的大夫進行病例討論。乍一看,這似乎跟普通的4G並無區別,但它卻不容小覷。5G技術下的遠端會診,實現了電子病歷、影像等大量醫療數據的快速傳輸、同步調閱,同時高清音視頻實時交互帶來了全新體驗,解決了現有4G網路大宗數據傳輸費時費力的瓶頸問題。
隨後,在遠端會診中心,內鏡中心主任宮愛霞正在指導內鏡室醫生操作。螢幕上,患者的面部經過馬賽克處理,並且所有隱私資訊均被遮罩。與4G環境下遠端會診最直接的不同之處是,圖像非常清晰,且來回切換時反應時間大大縮短,許多檢查、影像資訊等也實現了共用。
“以往的遠端會往往需要提前籌劃和準備,而我認為真正的醫療支援應該是隨時隨地的。”楊延宗教授表示,5G+醫療能夠真正打破時間和空間壁壘,在遠端應急救援,微創和超聲等專項技術培訓,遠端手術指導,健康扶貧等業務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也更加方便了學術交流,日後無論是授課的國際專家,還是學習的國內醫生,均可以在本地進行交流,大大節省了時間。
“提速”急救過程“前移”治療關口
“患者基本情況?”“我這裡已經看到了心電圖和監護信號。”當日,5G臨床應用演示會中,急救人員坐在一輛覆蓋了5G信號的急救車內,實時與大醫一院急救中心醫生交流,讓急診醫生了解到救護車內患者的一切情況。與此同時,在急救車全程運送途中,醫院急救醫生通過眼前的大螢幕,能夠了解到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等基本資訊,同時患者心電圖、監護資訊等以及急救車行駛位置均能實時傳輸到急救中心,毫無阻滯地進行視診、問診,以指導車上人員檢查、搶救。如果病人病情複雜,可以在救護車上面啟動遠端會診系統,通過醫院專家對急救車輛上的病人進行多學科會診,指導急救車上的現場救治。而在此前,由於信號單一、不穩定、清晰度低等因素,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楊延宗教授介紹説,未來,當5G全面覆蓋急救車時,病人上了救護車就相當於進了急救中心。車上的“院前”急救人員與醫院“院內”急診搶救醫護團隊將真正實現“零時差”融合,極大縮短了搶救時間。比如一個心梗患者,當他被抬上5G版救護車的一刻起,各種數據資訊將即刻傳輸到醫院的急救中心,醫生通過分析明確診斷後,可利用路上的時間指導車上急救人員先行完成患者的術前準備工作,同時通知院內相關人員進行手術佈置。救護車抵院時,患者便可以立刻進入導管手術流程進行血管開通。
“5G的這些特性不僅解除了4G時代的制約,也恰巧適合未來的醫療需求。”楊延宗教授表示,5G技術的應用對提高醫院醫療技術水準,提升醫院診療效率,優化醫院服務水準,以及對醫療資源下沉,分級診療體系建設,醫療扶貧等工作都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