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處人口紅利期,但機會窗口期即將關閉

【中國人口紅利機會窗口期即將關閉】國家衛健委今日(1月20日)就優化生育政策問題召開發佈會。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持續走低,受多方因素影響,其中,生育旺盛期婦女總量下降為重要因素,且女性生育意願在持續走低,而産假進一步延長,也帶來不少對於女性就業權益的擔憂。專家指出,育兒分擔機制必須明確,否則可能影響女性的收入保障,甚至加重女性的就業歧視。

育齡婦女總數下降為新生兒減少的重要因素

今天上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的進展和經驗做法情況舉行發佈會。

根據最新的人口數據報告,我國近年來人口持續降低。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表示,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首先是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十三五”時期,20歲至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年均減少340萬,2021年相比2020年減少了473萬。這是帶動出生人口數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年輕人婚育觀念顯著變化。當前,90後、00後作為新的婚育主體,絕大部分成長和工作在城鎮,受教育年限更長,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更大,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婚姻推遲增加了女性終身不婚的可能性,進一步抑制了生育水準。同時,生育意願持續走低,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2017年調查為1.76個,2019年調查為1.73個,2021年調查降到1.64個。

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顧慮。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住房、教育、就業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輕人生育顧慮。相關配套支援政策不太銜接,托育等公共服務不太健全,讓許多年輕人在生育問題上猶豫不決、望而卻步。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未來一段時期,1981-1997年間高出生隊列仍是我國育齡婦女的主體,但後續進入育齡期的婦女數量在縮減,由此導致育齡婦女總數持續下降,內部年齡結構趨於老化,尤其是20-34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女性規模在2030年前下降明顯,這將給出生人口帶來較大下行壓力。

此外,近年來,我國的生育率下降也比較迅速,一孩總和生育率下降抵消了二孩總和生育率上升的效果。未來能否平緩出生人口下降趨勢,需要加快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建設,緩解群眾面臨的壓力,推動適齡婚育,提振生育水準。

産假延長女性就業權益如何保障?

雖然育齡女性在提高生育率上起重要作用,但不少女性卻對生育政策調整後産假延長感到擔憂,認為會進一步加劇就業市場上的性別不平等,損害女性的就業權益。

宋健稱,帶薪産假作為一種重要的生育時間支援的措施,在家庭的內部有助於夫妻之間時間的安排,對母親産後的健康恢復以及新生嬰兒得到妥善照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産假延長反而引發焦慮,關鍵在於能不能實現帶薪産假真正落地,特別是要明確假期的成本分擔機制。能不能在假期期間保障女性的收入,女性在休完産假之後能不能順利返回到原崗位,她的職位和她原來的收入不受到影響,因此,育兒分擔機制是必須要明確的,否則可能就會影響女性的收入保障,甚至是加重女性的就業歧視。

各地目前進一步明確生育相關假期成本分擔機制,生育成本要由國家、企業和家庭共同分擔,要利用多種措施,比如政府的補貼,稅收減免手段,也要適當分擔一下用人單位的成本,減輕家庭特別是育齡女性的後顧之憂。

新冠疫情對人口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新冠肺炎持續兩年,是否對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造成影響?

楊金瑞介紹,初步判斷,疫情的影響主要是直接的和間接的兩個方面。比如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的增加,就使得家庭對未來的生育可能會很猶豫,也會降低人們的生育意願。新冠肺炎疫情會直接或間接減少家庭成員的收入,使得育兒成本對生育的影響更加突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有很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單位的效益不好,不光影響到家庭成員收入,也會增加對生育的恐慌或畏懼。還有一些人會擔心在疫情期間母嬰保健、孕産檢查等這些常規的服務會受到影響。這些因素都會促使群眾選擇推遲甚至是取消生育計劃。

去年以來,國際上也有很多研究,關注到新冠肺炎疫情對死亡率、生育率等造成的相關影響,中國的學者也一直在關注這方面問題。目前大多數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對出生産生的影響是負面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出生人口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焦點1

我國人口紅利消失了嗎?

楊金瑞表示,人口紅利本身是一個人口經濟學的概念。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把人口紅利叫作“結構紅利”。

人口的年齡結構可以分為三塊,中間的一塊是勞動年齡人口,另外是少兒人口,還有老年人口。所以,在人口轉變過程中,一方面生育率下降使得少兒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例原來還沒有那麼高,就造成了中間勞動年齡人口的佔比特別高的局面。這個局面叫作人口紅利機會窗口期,也就是説它是一個機會窗口,不一定真正能夠成為紅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抓住了人口紅利機會窗口期,收穫了人口紅利,也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我國現在的出生人口下降,在0-14歲少兒人口這塊比例還會繼續下降,同時我們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迅速。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期,但是這個窗口期即將關閉。

未來,要把結構紅利轉為更長久的品質紅利,充分挖掘人口中的老年人口、女性人口,要把人口紅利中的老年紅利和性別紅利充分實現出來。

焦點2

生育政策是否繼續調整?

楊金瑞稱,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人口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發展的大事情。我國始終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立足人口基本國情,不斷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當前的主要任務還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定》,實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減輕群眾生育養育教育方面的負擔,更好地滿足群眾生育意願,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焦點3

國外哪些政策可被中國借鑒?

楊金瑞介紹,從全世界角度來看,歐洲最早經歷了生育轉變,生育率從高水準降到低水準,當生育率降到1.5,甚至更低的時候,歐洲的學者提出了“低生育率陷阱”概念。

目前,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低生育率的挑戰,也分別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對低生育率。

我們把所有國家的措施概括來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時間支援的措施,包括産假、育兒假、陪産假等相關的假期制度。第二類是經濟支援,包括給兒童的津貼、給家庭的津貼以及給父母的各種照護津貼,還有稅收減免的政策。第三類是服務支援,包括社區的托幼、公立托育機構、居家幫助、課後照顧等。由於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不同,政策採取的側重點不同,效果不一而足。

如果考慮我國能有所借鑒的政策,推進性別平等、平衡工作家庭衝突以及促進家庭發展的這些政策,對於生育水準的提升都有所助益。

當前,我國正在深入研究和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我們現在所採取的發展普惠托育的政策,在各地已經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裏延長産假、設置育兒假等,都是對其他國家經驗的借鑒。但中國的人口體量龐大,有自己的國情,一些經驗不能照搬,要採取符合國情的措施,特別是從地方入手來探索自己的經驗。

責任編輯:張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