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繼續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

“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準,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指導工作。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一、“成由勤儉敗由奢”。1936年和1939年,美國記者斯諾兩次採訪延安和陜北革命根據地,看到毛澤東住著簡陋的窯洞,周恩來睡的是土炕,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著用線繩係著斷了腿的眼鏡。從這些細小的事情上,斯諾感慨中國共産黨人有一種戰無不勝的“東方魔力”,斷言這是興國之兆、勝利之本。中國共産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經歷的艱難困苦是世所罕見的,在那樣殘酷的環境中取得的勝利堪稱人間奇跡。鄧小平同志在講到這個問題時説:“為什麼過去很困難的局面我們都能渡過?根本問題是我們的幹部、黨員同人民群眾一塊苦。”和人民群眾一起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密切聯繫群眾的最好方式。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依然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短短幾十年間就讓一個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古老民族昂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説,正是“紅米飯、南瓜湯”“天當被、地當床”“吃樹皮、嚼草根”“一把炒麵、一把雪”“勤儉是個傳家寶,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黨頑強進取、百折不撓、走向勝利、成就偉業。

二、自從“八項規定”實施以來,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基本剎住了,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並沒有在每個人身上紮根。有一些領導幹部在思想深處認為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過時了,“舌尖上的浪費”“會所中的歪風”“車輪上的鋪張”樹倒根存。有的個人私欲膨脹,政績觀錯位,“花錢衝動,辦事不動”,熱衷於弄虛作假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高速路口鉅資建假山、貧困縣舉債造城門、耗費數百萬元種幾棵銀杏樹等等,嚴重脫離地方實際,背離人民群眾意願。凡此種種,從作風角度看,既是一種病,更是一種腐敗。離開了艱苦奮鬥,背離了初心使命,必將貽誤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沒有根本改變;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尚在世界排名70名左右;脫貧攻堅正處於決戰決勝階段,防範系統性風險的任務十分繁重,很多事關人民福祉的急事大事需要大量的投入。這些都要求我們絕不能驕傲自滿、大手大腳,丟掉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

三、“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黨無儉必敗,國無儉必亡。”70年前,毛澤東同志把黨在全國範圍內執政稱為“趕考”,告誡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場“趕考”還在進行中。每個黨員幹部都要牢記“兩個務必”的警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的囑託,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開源節流、量力而行,精打細算、嚴格把關,讓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發揮出最大效益。要把握好“夠與不夠”的辯證法:在物質生活方面説“夠了”,勤儉節約、杜絕浪費,把有限的資源用在為民造福中;在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上説“不夠”,反對浮躁浮誇、急功近利、鋪張浪費、大手大腳,永不懈怠、“足夠”努力,為實現夢想奮鬥,為人民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供稿人:滹沱鄉韻)

責任編輯:張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