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心腦血管疾病盯上的年輕人 切莫錯過早期康復時機
心腦血管疾病在很多人印象裏是老年病,但實際上,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患此病。預防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要科學鍛鍊、規律生活、戒煙,情緒不要過於激動,定期到醫院檢查,做好預防。如果不幸被腦卒中“盯上”,如何做好康復呢?
日前,廣東省中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陳紅霞以腦卒中偏癱最常見、防治較為困難的並發癥——腦卒中後肩痛,又稱“偏癱肩”在康復中應注意的問題為例,向大家介紹了腦卒中早期介入康復的重要性。
“偏癱肩”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發生率為48%-84%。一般來説,患者早期不會疼痛,腦卒中發病兩三個月後,疼痛感會很明顯。因此,陳紅霞表示,預防很重要,儘早干預病情才不會往嚴重的方向發展。
“卒中後的肩痛增加患者的痛苦,長期慢性的疼痛,易造成患者情緒抑鬱焦慮;妨礙康復治療,影響上肢運動功能康復,延長住院時間。另外,還增加上肢(手)殘疾的概率及程度。”陳紅霞説。
陳紅霞介紹,臨床常見的“偏癱肩”分類為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徵、肩及肩周軟組織損傷。偏癱肩的解剖學原因包括韌帶、肌腱、滑液囊、肌肉、關節、骨骼、神經源等方面。“中樞性疼痛、神經性疼痛的患者數量偏少,更多的患者疼痛是因為護理或者運動不當導致肌肉、肌腱、軟組織的損傷”。
陳紅霞表示,由於肩關節靈活,可以360度活動,不像膝關節或者是只有屈伸功能的關節那樣關係牢固。因此,腦卒中以後,肩關節半脫位的患者由於肌力低下、張力不夠或者痙攣容易導致關節半脫位,牽拉神經肌肉、肌腱,導致後期的疼痛。早期就要對患者的偏癱側上肢進行電刺激、Bobarth手法等治療,矯正肩胛骨位置,恢復肩部原有的鎖定機制;刺激肩關節周圍肌肉,使之産生肌張力和主動收縮。在不損傷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前提下,保持肩關節無痛性全範圍活動。對於已經發生了疼痛的患者,對偏癱側上肢進行牢固的支援後,再進行上述治療。
“如果患者活動不當,非常不利於上肢功能的恢復。”陳紅霞指出,良肢位的擺放非常重要。所謂的擺放是指患者臥、坐、站或行走時的擺放,而不是躺在床上的擺放。側臥在床上時,偏癱側上肢應跟軀幹呈90度;坐在床上時,腿部和軀幹呈90度;坐在椅子上時,肘放在桌上,雙手前伸,雙腳平放于地面。患者站立或行走,需要肩托的支援時,要根據其功能障礙的情況選擇肩托。選擇的原則是兜得住偏癱側上肢,使關節對位,戴上肩托的肩膀渾圓程度與另一側一致。已經痙攣的患者可能需要家屬幫助或者借助一些支具來擺放。
“要全方位監控患者的臥、坐、站。我們自始至終都提醒患者注意上肢的位置。醫護不可能每時每刻都看著患者,陪護、患者、家屬也都要注意。如果做好防範,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不會産生疼痛。”陳紅霞説。
肩手綜合徵患者表現為肩手疼痛、感覺異常、血管功能障礙、水腫、出汗異常及營養障礙等。“肩手綜合徵是中風後上肢殘疾的一個重要原因,基本上手握不住、伸不展。如果不進行干預,可能手就致殘了,我們一定要在一期就及早控制住。”陳紅霞説。
陳紅霞介紹,肩手綜合徵一期,患者的手會突然水腫,且很快發生運動範圍明顯受限。水腫主要出現在手背,手的顏色呈橘紅色或紫色,特別是手處於下垂體位時有微熱及潮濕感。一期常持續3-6個月,若積極治療,一般可改善狀況,控制發展。未經治療則有些人很快進入第二期,第二期肩痛、運動障礙、手的水腫減輕,血管運動性變化(如皮膚濕度增加和發紅)。患手的皮膚和肌肉明顯萎縮、手指呈爪型,X線可見骨質疏鬆,治療困難。如果進入第三期,水腫和疼痛完全消失,未經治療,手的活動能力將永久消失,造成永久性的後遺症,成為固定的特徵性畸形手。
還有一種常見的“偏癱肩”叫肩及肩周軟組織損傷。陳紅霞表示,經過肌骨超聲對腦卒中患者上肢的篩查,發現1/3的患者在急性期就有肌肉、肌腱的損傷。她提醒患者要注意篩查,儘早治療。
陳紅霞送給患者們一份肩痛管理與康復策略:只要患者還有上肢的功能障礙,就要預防肩痛的發生。“肩痛的預防與管理方面要聽從醫生的宣教,保持正確的體位,進行物理治療,必要時使用支具支撐。藥物治療、物理因子治療、中醫針刺、康復訓練等都有效,實在沒辦法才實施外科手術。手術不是目的,還是要預防為主”。
陳紅霞特別提醒,長期疼痛的患者大多會抑鬱。如果估計患者的功能在兩三個月恢復不了的時候,應該早期進行抗抑鬱治療,給患者服用藥物或者進行心理輔導,這樣對患者的情緒和治療配合度非常有幫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曼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王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