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券商合併傳聞再起 強強聯合難在哪?
【頭部券商合併傳聞再起】券商並購傳聞又起,這次指向上海的兩家頭部券商——國泰君安證券和海通證券。上海證券報記者向兩券商的多位內部人士求證,得到的回復均為該傳聞不實,也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
一流投行始於“國君+海通”?
近日,有市場傳聞稱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可能要合併。對此,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內部人士均回應記者稱:“不屬實。”
不過,市場仍然對頭部券商的強強聯合寄予厚望。昨日,海通證券股價盤中一度拉漲近4%,國泰君安最高漲近5%。股吧前排發帖均在討論合併猜想,並紛紛為合併後的券商取名。
目前,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股東中都有上海國資的身影,這被認為是兩者合併的基礎。國泰君安控股股東為上海國有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實控人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海通證券雖無實際控制人,但第二大股東為上海國資旗下上海國盛集團,同時還有多家上海國企持有海通證券股權。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1年,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業績排名大多位居行業前三。2022年和2023年,由於香港子公司的虧損,海通證券業績大幅下滑,行業排名也跌出第一梯隊。若兩家券商合併,資産規模將超越中信證券,躍升為證券行業新龍頭。風險的暴露和令人激動的合併前景也被認為是可能合併的原因。
在監管多次發聲支援頭部證券公司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打造一流投資銀行後,市場關於頭部券商合併的傳聞四起,如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與銀河證券都曾被捲入合併傳聞,但均被相關方予以否認。
在機構調研或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對於同一股東控制或者有合併傳聞的券商,投資者予以重點關注,市場對於證券行業並購重組的預期已然打開。
中小券商並購案例迎新進展
“並購重組”正在成為證券行業的熱詞,但目前取得實質進展的仍以中小券商為主。5月以來,包括“國聯+民生”、“浙商+國都”等在內的多家券商並購重組案例迎來新進展。
5月14日,國聯證券公告,擬以11.31元/股的價格通過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購買民生證券100%股份,並募集不超20億元的配套資金用於發展民生證券業務。
另一進展案例來自浙商證券與國都證券。5月27日,浙商證券公告稱,公司成為國華能源所持國都證券7.69%股份公開掛牌項目的受讓方,成交價格為10.09億元。此前,浙商證券已從多家公司手中受讓國都證券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與此同時,證券行業內日趨頻繁的股權變動事件則進一步強化了行業整合預期。湖北國資旗下長江産業集團擬以非公開轉讓方式受讓湖北能源和三峽資本所持長江證券全部股份,並與部分股東簽署一致行動協議。股份過戶後,湖北省國資將成為長江證券第一大股東。此外,東莞證券20%股權的接盤方已出現,東北證券近30%股權也將易主。
“通過並購重組方式補齊業務短板,實現跨區域運作,是中小券商實現彎道超車的可選項。”申萬宏源非銀首席分析師羅鑽輝表示,當前證券行業並購重組的內外部環境已基本具備,在內生驅動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券商並購整合或將提速。預計券商並購重組將包括四個方向,即解決同業競爭、區域特色券商做大做強、國資整合民營券商、同一實際控制人旗下券商整合等。
“強強聯合”如何才能“1+1>2”?
中小券商合併整合在持續落地,但從資産規模及業務體量來看,更大的券業並購至今仍停留在猜想階段。頭部券商並購重組將會以何種方式進行,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
相較海外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國際一流金融集團,成為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對於目前的國內券商而言仍有距離。在受訪人士看來,頭部券商合併傳聞四起,體現了市場對打造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投行的呼喚。頭部券商合併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規模增大,但大不等於強。
“從過去國內券商的合併案例看,成功的往往是強弱聯合的模式,強強聯合很難達到‘1+1>2’的效果。通過行政方式合併的券商,通常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有券業資深人士表示,在培育一流投行的過程中,強強聯合是一條“快速通道”,但能夠實現“1+1>2”才是根本。合併不是絕對的保證,只是一種方式和手段,真正的難點在於雙方後期整合情況和文化融合情況。
從海外集團的經驗來看,多家知名投行均經歷了多輪合併。基於此,大型券商並購重組將以何種方式落地,也有待持續觀察。
中信證券分析師田良認為,證券行業並購是漸進式過程,需要重視治理結構層面,以及並購後的整合。合併後的業務團隊整合、渠道網點取捨、企業文化融合、管理結構設置對新券商的管理能力和執行力的影響均需要重點關注。
責任編輯:李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