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金融改革繪製新藍圖 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改革新政將出
作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探路者”,區域金融改革正醞釀升級。8月5日,記者從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獲悉,央行將深入推動區域金融改革,將已形成的可複製的經驗加快向更大範圍推廣。下一步,普惠金融試點將擴圍,綠色金融標准將出臺落地,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舉措將加速推進。同時,監管還將更加注重壓實地方責任,建立動態調整的區域金融改革工作機制,形成“有進有退”的良性機制。
業內專家表示,區域金融改革承擔著為整體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蹚水探路”的責任。通過局部先行先試,重點突破,有利於總結出可複製、能推廣的經驗,為國家和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參考,推動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事實上,針對區域金融改革,國家早已展開部署。2015年,國務院出臺五個地區的區域金融改革方案,部署吉林、浙江、廣東等地分別就農村金融、小微金融、自貿區建設等進行先行先試。2017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定,在貴州、江西、新疆等五省區部分地區,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這些佈局內容涉及農村和小微等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以及金融支援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工作。總的來看,這些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全局共性的問題探索總結了大量有益的經驗和做法。下一步,央行將深入推動區域金融改革各項工作,對試點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總結凝練,將已經形成的可複製的經驗加快向更大範圍推廣。
“金融供給側改革是當前金融工作的重點,而區域試點是金融改革重要的維度。當前,宏觀層面的改革方案,已經較為清晰。但在具體操作層面,還需要通過自下而上的改革創新,將宏觀上規劃好的改革方向,在實踐層面進行落地。這對於整體金融改革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
具體來看,下一步,普惠金融試點將逐漸擴圍。陳雨露表示,作為普惠金融區域改革的試點,浙江台州、河南蘭考的特點是通過金融科技或者數字金融技術,以及通過加快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增加可抵押、可質押的産品,來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高融資可獲得性。央行將總結好台州、蘭考試驗區的經驗,並且逐漸擴大普惠金融的試點範圍,讓普惠金融改革試驗真正地服務好宏觀政策的大局。
在綠色金融方面,監管將持續推動金融標準制定和立項工作,並結合各地實際,繼續在五大試驗區推動相關標準精準落地。《經濟參考報》記者此前在採訪中了解到,浙江試驗區在綠色金融指標體系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些做法可以通過總結提煉,在更大範圍推廣普及。
如精準“識綠”標準體系,浙江試驗區率先初步構建了較為可行的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等標準認定程式和方法,形成清晰、可執行的評價規範體系,保障綠色産融精準對接。
此次提出的深化區域金融改革舉措中,還有多項內容涉及金融支援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如將進一步提升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程度,推動金融業以及金融市場開放,支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同時,還將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貿易、投融資便利化和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準,審慎評估相關金融産品的功能、適用程度,便利居民交易和企業融資。
“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當前,區域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形成了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多個未來發展的增長極,區域金融改革也要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曾剛説。
值得注意的是,陳雨露透露,下一步,區域金融改革將更加注重壓實地方責任,並建立動態調整的區域金融改革工作機制,形成“有進有退”的良性工作機制。對於試點期限已經到期並且順利達到試驗目標的試驗區要及時結束試點,對於確有必要繼續深入探索的試驗區要在第三方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動態調整試點任務。
曾剛表示,建立動態調整是區域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抓住了試點意義的要害。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需要一個試錯的過程,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評估機制,衡量和評價試點改革好壞。對於好的試點經驗進行推廣,而對於不好的則及時叫停或調整,這有利於改革試點發揮更大價值。
“當前,很多試點地區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區域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將加速新模式、新經驗在全國推廣。不過,區域金融改革也要結合區域自身經濟特點,防止只要‘帽子’不幹事,也要避免部分地區過度特殊化,推動地方將改革做深做實做細,為國家金融改革奠定更好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