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畢業生主動延畢:有人故意挂科以獲取資格

【985畢業生主動延畢:有人故意挂科】又是一年畢業季。來到了人生岔路口的小安、陸島、連琨同時作出了一個決定:延遲畢業。

從前,“延畢”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試挂科、論文被斃,就是學分未修滿等,是學生們被迫的選擇。而近年來,為了保住應屆生的身份或考研、考公、實習……一批批學生開始選擇主動“延畢”。一些學生為了繼續在校園裏享受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便利的復習空間,甚至通過“主動挂科”等方式獲得延畢的資格。而不同高校對“延畢”所持的不同態度和應對措施,又導致不同地區的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選擇和思考。

“延畢”背後的心理究竟是什麼?主動“延畢”後,大家的狀態又怎樣?是否實現了最初的目的?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群延畢生,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從985高校“延畢”的小安、陸島,和連琨。

01 早一點晚一點,沒那麼重要

姓名:小安

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年級:研三延畢

淩晨3點46分,小安終於結束了一天的論文課題工作,這是他延畢這半年最難忘的時刻。他走在寂靜的小路上,微風拂過,帶走了絲絲的困意。披星戴月的小安此時只想趕快回到寢室,躺在床上閉眼睡覺。

2021年3月開始備考公務員,7月開始暑期實習、投秋招,10月公務員考試,12月選調生考試……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研究生的小安是個對自己有著明確規劃的人。

小安表示,自己原本應該在2022年1月畢業,如果要想順利畢業最起碼得提前半年就著手準備畢業課題,但那會兒與秋招的時間和公務員考試相衝突,所以他只能權衡利弊,兩者選其一。

2021年下半年秋招、公務員考試等各種考試全部推遲,加上金融行業的秋招難度又大,小安意識到自己想找的工作和目前的學習背景還不很匹配,又考慮到應屆生的第一份工作重要,於是果斷選擇了延畢。

由於兩年半學制的特殊性,小安的學校每年都會有選擇主動延畢的學生,延畢也並不算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有學生要想延畢,需要先徵得導師的同意,但只要申請基本就能百分百通過。

所以,有一次,借著被導師叫去一起討論課題的機會,小安和一個在同個課題組、同樣有延畢想法的同學一起跟導師提了請求,導師最終也同意了兩人延畢。

獲得了延畢許可,小安便踏實地開始轉戰秋招,為畢業後的工作做打算。延畢期間,小安為了秋招總共投了50多份簡歷,收到了兩份offer,最後他選擇了廣州的一家銀行。令小安更為驚喜的是,選調生筆試第一的成績更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解決了工作的問題,小安又立馬開始忙著搞畢業課題。每天早上9點起床洗漱,去食堂買個包子就匆匆趕到教研室,坐在自己的固定工位上後,小安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除了中間吃個簡餐,他要一直坐到晚上10點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這半年或許是我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時間。”小安説。

小安論文的課題是研發一款專業相關的有限元分析軟體,因為沒有參考案例,小安要不斷地學習編程、看參考文獻、查閱論壇,還要測試和調試參數。很多時候,小安會因為軟體中的一點小bug就停滯一個星期,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論文盲審提交前的最後一刻。

那段時間,巨大的壓力讓小安只得和同樣選擇了延畢的室友“相依為命”。備受課題“摧殘”的小安和室友為了解壓,做出了一些很“幼稚”的事情:比如,每天晚上回寢室後互相訴説5件今天最開心的事。剛開始兩個人就只是站在那裏傻笑,根本憋不出來,也湊不夠數,後來便壓縮到説出3件就行:“在食堂吃到了好吃的菜”“點到一份不錯的外賣”“攻克一個小bug”,以此湊數,強顏歡笑。

“我才不要回頭看,學校的夜那麼冷,每一秒是怎麼度過的,我都不敢想”“往事暗沉不可追,來日之路光明燦爛”……每天晚上回寢室後,小安還喜歡和室友一起對臺詞。上床睡覺前,小安還會在臺曆上打一個叉,宣告艱難的一天終於結束了。

經歷了半年的“人間地獄”般的生活,小安心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之後的工作中雖然也會遇到很多難題,但相比于“延畢”那半年,小安都覺得:“難度太小了。”

小安正式工作前還經歷了一場上崗考試。同事們説考試內容都是沒學過的知識,題目特別難,只有50%的通過率,讓小安好好復習,但令小安沒有想到的是,500多人的考試中自己居然能考到第2名,“這或許就是延畢那半年帶給我的能力吧,很多事情只要認真努力,其實也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小安説。

小安認為,不管延畢還是不延畢,都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你要清楚地知道每個時間段自己要做哪些事情,不要浪費時間,早一點或者晚一點畢業,本身並不重要。

02 主動延畢給我帶來了更多選擇

姓名:陸島

學校:北京大學

年級:研三延畢

今年3月份,陸島坐在桌前認真撰寫自己的畢業論文。休息之餘,他的腦中也在盤算著是否申請延畢的事兒。

陸島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研三的一名學生,從2022年開始,他就已經在為畢業後作打算,“讀博深造還是直接工作”是迫在眉睫的選擇。熱愛學術的陸島想為申請讀博試一試,但因申請的材料沒有準備充分加之雅思考試的推遲,最終他沒有被錄取。

陸島還投了一些國企、私企以及家鄉的人才引進項目,也收到了一些offer,但在經過反覆思考與掙扎後,他發現自己還是更喜歡學術研究,清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他也果斷選擇了主動延畢。

北京大學對主動延畢的學生有著非常慷慨的支援系統:住宿費不變、學費減半,加之陸島發現自己的學科今年會召開國際性的高峰論壇,自己目前的學術水準也可以爭取名額,同時延畢的學生仍可以申請去外校交換和訪學。於是,陸島在蒐集了大量材料後,為自己延畢這一年做了詳細的規劃並整理成了思維導圖。陸島拿著思維導圖找到導師,導師認真傾聽完陸島延畢後的打算,爽快地答應了。

“當確定自己延畢的時候,我如釋重負,終於暫時沒有了求職和畢業論文的壓力。”陸島説。3月28日,陸島拿著延畢申請表找到導師簽字,他知道只要自己申請延畢,學校就一定可以通過。4月27日,延畢申請成功的資訊發到了陸島的手機上,官網上的學籍狀態也更新為“2024年畢業”。

延畢前和延畢後的陸島判若兩人。延畢後,陸島每天都充滿鬥志,不但開心地期待著每一天的到來,還總覺得有好多事可以做。一向熱愛嘗試新事物的陸島去了北京環球影城、朝陽公園等地遊玩,還去了長春和延吉旅遊……他還特意買了一本可愛的日曆,用來記錄充實的延畢生活。

確定延畢後,陸島也中止了論文的工作,開始忙碌申請訪學和交換的事宜。因為害怕延畢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陸島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給小學生做家教……

“延畢前我就在思考延畢這一年能給我帶來什麼成長?我能爭取到什麼機會?我能不能承擔延畢帶來的後果?家人老師怎麼接受我這個決定?在深思熟慮後,我清楚了自己的想法,也堅定了自己的選擇。”陸島説。

“直到今天我都覺得延畢是我非常正確的選擇。”陸島很慶倖自己能學習、生活在延畢沒有被“污名化”的環境裏。據他了解,現在還是有很多學生認為,延畢會成為人生中的污點,也有很多學生不願意多花一些時間來緩衝自己,“當然這些也是多因素導致的,大家都希望每個階段順順利利的,跟著同一代出生的人一起走。”

5月16日,陸島來到西北大學訪學,在那裏他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款待,學校也給陸島提供優渥的待遇。陸島説,9月份他將去台灣陽明交通大學交換5個月,同時他希望自己能努力拿到台灣導師的推薦信,申請海外讀博。

03 為了延畢,我故意挂了科

姓名:連琨

學校:華東師範大學

年級:大四延畢

一個星期前,連琨正考慮著畢業照是今年拍還是明年拍,思索再三,他想著還是和同學一起留個紀念,便去拍了畢業照。

連琨是華東師範大學的大四學生,所在的專業是教育學大類,每年本校的很多學生都會選擇考研。2022年考研前,由於準備不足,連琨便萌生了延畢的想法,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也獲得了理解,於是他更堅定了想法。

考研人數的持續攀升加之教育學又是考研的熱門科目,連琨的很多學長學姐都選擇以延畢的方式來為自己多爭取一年的備考時間。“延畢後,我們可以在學校繼續享受各種資源,比如圖書館、自習室……這筆賬怎麼算都是划算的。”連琨説。

由於連琨就讀的學校採取的是學分制畢業,一共152分,如果學分修夠就必須畢業,於是連琨就在大四那年選擇故意挂掉了一門專業實踐課,他也最終“如願以償”地以1分之差順利延畢。

“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連琨説,延畢後他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同,他一直認為這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結果,他相信每個人都會從延畢這段經歷裏面獲得只屬於個人的成長,“只要不虛度光陰,多一年少一年,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目前,連琨因為延畢意外結識了不少的“同道中人”,大家在一起會經常討論有關延畢的事情。

拍畢業照的那天恰巧是個陰天,天空中飄起小雨,連琨是一個並不太注重儀式感的人,他沒有主動找別人去拍照,只是佛係地做著合影“搭子”,“我那天其實沒太重視拍畢業照這個事,很多細節都沒在意,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很懷念這一天。”連琨説。

6月畢業季,連琨的同學們陸續離開了校園,當問到他有何感觸時,連琨説,他並沒有覺得早畢業的人就一定會比晚畢業的人更成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目前,連琨仍在學校生活,仍在原先的寢室睡覺,仍會去以前喜歡的餐廳吃飯。兩個月前,連琨開始在學校做短期的教師助理,每天上午8點到11點,幫老師做一些財務類的表格,吃過午飯休息片刻後,下午的幾個小時他會備考學習。到了晚上,就是專屬於連琨自己的時間了,跑跑步、看看課外書,一天的校園生活就這樣漸漸落幕。

連琨認為,可能自己是教育學專業的緣故,學校在心中更像社會裏的“象牙塔”,自己更偏向繼續留在學校接受教育,延畢只是一個下策或是次於考研的選擇,“每個人肯定是深思熟慮後才決定的,都有具體的思考,每個人的答案肯定也會給人不同的啟發,延畢更像是一種有趣的教育現象。”

在連琨看來,延畢並不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節點,它只是給了大家一個平臺和場所,即使不延畢,去外面租房子其實也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就像“延”字一樣,它只是一個能在學校繼續生活下去的過程而已,我們的生活不應該被延畢全部佔據,而是應該交給自己做主。

專家: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態看待學生的選擇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延畢一度被賦予貶義。它常常和家庭變故、生理疾病、挂科、畢業設計不合格等學業問題畫上等號。一旦延畢,學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鏡看待,背負巨大壓力。但在近些年,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

在一些社交媒體上,記者發現,選擇主動延畢的學生們即使是權衡利弊後選擇的延畢,也會有很多人在延畢的那段時間裏失去了原本擁有的優勢條件,比如時間、機遇、年齡等。但也有一些學生在選擇延畢後,成功拿到了滿意的offer和錄取通知書。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元婕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包容性也在逐漸增強,學生的價值觀越來越多樣化,延畢早已不再被認為是一件羞愧的事情。學生選擇主動延畢有主客觀的原因,比如今天社會上的崗位與能夠適應崗位的人之間的匹配度不高,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我們既要積極地引導學生,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態去看待他們作出的選擇,不能産生歧視。

“但是我個人並不贊同學生們都這樣去做,未來是不斷變化的,你把所有問題都留在以後,並不見得就一定能夠順利地解決問題。”郭元婕説。

郭元婕建議,應屆畢業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更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也應儘量增強包容度,給剛步入社會的年輕學生一些緩衝的時間。延畢肯定是在特定情境下對學生本人有利的,但我們並不鼓勵和號召學生這樣做,而是應當更多地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己,找到更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也認為,“應當逐步淡化應屆生的身份標簽,不要過度強調應屆生身份,而是關注青年人群體的就業問題,認同、支援年輕人的個性化發展,‘看能力、不看畢業時間’,為所有年輕人創造更加平等的就業競爭環境。”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安、陸島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