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滿目新丨向興·鄉村振興看中部

長子縣玉米種植模式試驗田。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思豫攝

核心提示

南風習習,夏日初長。河南日報聯動報道“中部崛起滿目新”向“興”報道組來到山西,到鄉村走走農文旅融合的“幸福路”,在田間觸摸春耕裏的“科技范兒”,進工廠品嘗農特優産品的“含新量”,從鄉村新圖景裏探尋農業農村發展新路徑,期許豫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邁上新臺階。

□本報記者 馬願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豪傑 山西日報記者 王秀娟

同飲黃河水,共用太行山。豫晉兩地,地理毗鄰、習俗相近、人緣相親,相同的黃河農耕文明從遠古而來,在華北平原、黃土高原上代代傳承、延續至今。

生活在豫晉兩省的人們用探索精神和創造才能,共同把閃耀在山水間的農耕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

山西作為特色農業資源大省,正努力探索一條“特”“優”農業發展的新路徑;河南作為糧食生産大省,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持續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中部崛起勢正勁,山水一脈共振興,一幅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豫晉大地徐徐展開。

農文旅融出和美鄉村好風景

穿越南太行,獨特的高原鄉村美景“晉”收眼底,大大小小的村莊在山脈與河谷間星羅棋佈。

驅車從太原市區向南出發,不到40分鐘,好“大”一個村映入眼簾——小店區劉家堡鄉王吳村。王吳村是小店區最大的行政村,有村民2500多戶,耕地7000多畝。

千畝梨園、百畝葡萄園、大型養殖基地……想在村裏逛一逛,必須借助交通工具。成片的農田裏,村民們正忙著除草、松土、種苗……一片繁忙景象。

“到了收穫季,這兒就是遊客的旅遊打卡地。”在葡萄園裏,村民吳晉濤一邊套種番茄苗,一邊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吃農家飯、購農産品、品鄉村歷史,尋找心中的“詩和遠方”,鄉村旅遊正掀起新熱潮。

“咱也趕一趕‘時髦’,借一借旅遊‘東風’。”王吳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強介紹,以傳統農耕為主的王吳村,已經從種莊稼變為“種”風景、“種”産業,讓村民在家門口端上“幸福飯碗”。

如何把“風景”種得有特色,吸引遊客?

王吳村下了點巧功夫。村裏擁有山西省級非遺“小店犧湯”,源於周朝“犧牲祭祖”的一種羊湯,流傳下來成為民間傳統美食。

王吳村將體驗非遺與採摘水果融合,推出了“犧湯採摘節”,打造集傳承非遺、品嘗美食、觀光采摘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犧湯採摘節’讓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我們都成了‘網紅村’了。”王永強説,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不僅讓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也讓王吳村“小店犧湯”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一碗舌尖“非遺”,豐富著遊人的味蕾,香飄鄉村振興路。

王吳村不僅做大了旅遊業,更將其做強做優。春天田園賞春花、夏天消暑體農事、秋天採摘慶豐收、冬天踏雪賞民俗,一個古老鄉村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王吳村只是山西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擁有得天獨厚自然與人文資源的山西,在鄉村全面振興之路上不斷“融”出好風景。

同樣擁有豐富農業資源、深厚文化底蘊的河南,一個個古老的村落,沉睡的文化資源被喚醒,農田、農事、農村、農趣,正在加速融合出一片新天地。

修武縣西村鄉,在“美學經濟”的引領下,由資源枯竭“空心村”發展成遊客的“天然氧吧”、“郊區遊”首選地;嵩縣黃莊鄉三合村,良好的山水資源和原生態古村落吸引了許多畫家和美術愛好者前來寫生,逐漸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手繪小鎮”……

一首農文旅融合的“協奏曲”正在豫晉大地奏響。

“名特優”書寫産業振興大文章

從太岳山發源,沁河一路向南,切穿太行山,奔流而下,自山西到河南,瀉落至華北平原,終匯至黃河。

太岳、太行兩山之間,多山地丘陵,晝夜溫差大,富含微量元素的紅沙土,造就了黃金穀物種植帶。山西省長治市沁縣,正處於此。

即使在“小雜糧王國”山西省,沁縣的“沁州黃”小米也是佼佼者。

進入沁縣穀子主産區,道路旁,“米通天下”四個大字是當地發展産業最好的注解。

圍繞“特”字做文章,一粒小米,正擎起當地現代特色農業産業發展之路。

從鳳凰留神種的美麗傳説,到晉東南百姓稱呼的“金珠子”,沁縣的小米産業已經成為特色主導産業,全縣穀子播種面積超過13萬畝。

沁縣次村鄉南凹村,村裏有一個獨特的展示櫃,放置的正是谷穗。大小不一、顏色也不同的谷穗,代表著不同的品種。村黨支部書記賈玉峰説:“就是想看看哪個品種更適合種、更高産、更好吃、更好賣。”

每年村裏還會專門拿出10畝農田,種十幾個穀子品種做試驗示範。

穀子脫殼,就成了小米。這種看似簡單的過程,正“鏈”起一條涵蓋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的現代小米産業。

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的廠區裏,腳下就是恒溫倉儲庫,妥善保管的穀子意味著人們隨時都可以吃到新鮮的小米。

石碾、磨盤早已被現代化的流水線代替,清理、脫殼、拋光、色選、包裝等11道工序全部自動完成。

當地諺語説:“金珠子,金珠王,金珠換不來沁州黃。”特色優質農産品,如何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實現“米通天下”?

答案是:推陳出新,擦亮品牌。

每次一小包,剛好煮一鍋,小包裝的優質小米,俘獲了年輕人的心;幼兒營養小米米粉,正成為“寶媽”的最愛;與果蔬粉結合生産的五色營養果蔬粉、小米奶,為都市白領打開健康生活新方式……

在沁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小米及其製成品的集中亮相,讓參觀者驚嘆不已。直播間裏氣氛熱烈,網路成為打造品牌的新妙招。

流經沁縣的漳河,一路奔流,而位於漳河河南段的安陽市,正是河南穀子主産區之一。小有名氣的安陽馬投澗小米,是安陽市龍安區打造的特色産業之一,依託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從品種、種植模式到生産加工、銷售,不斷“抻”長特色農産品産業鏈。

山水相連,晉農優品、豫農優品,正齊齊發力,賦“優”于“特”,打造“金字招牌”。

“專精特”解鎖現代農業新姿勢

4月,春耕春播正當時。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鮑店鎮種糧大戶王建堂的農田裏,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同樣一塊兒農田,玉米苗有高有矮,有些甚至還未出苗。5畝農田裏,還插著各種牌子。

王建堂笑著説:“這是長子縣玉米種植模式試驗田,別看地塊不大,不同品種、不同技術,有好多種模式。”

農田裏為啥做起試驗了?這要從旱作區農業種植的難事兒説起。

作為傳統的旱作農業區,4月份正是播種期,但長子縣這個時期的降雨量十分稀少。有錢難買苗,“出苗難”是困擾不少旱作區的難題。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提高蓄水保墑和水肥利用率。去年,王建堂用上了一套新技術,1500多畝玉米,畝産增加600斤。

用産量説話,是王建堂今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的底氣。

王建堂蹲下身來,指了指田壟説:“機器播種的時候,增加了探墑溝播深度,就是主動給種子找墑。”

王建堂用的這套實用、好用的新技術叫“一免五增”技術,是由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技術團隊研發的玉米秸稈歸壟溝播抗旱藝機一體化技術,解決了乾旱、半乾旱地區作物出苗難、秸稈還田作業成本高的問題。

新技術、新機械,第一次流傳土地種糧的常張鄉大中漢村村民郭小強就用上了。

機械的轟鳴聲中,郭小強將肥料卸下車,説:“一個旋播一體機,把以前三個機器幹的旋耕、施肥、播種、打藥等活兒都幹了,省事兒!”

隨著不斷觀摩、聽課、學技術,郭小強意識到科技是傳統旱作區提高産量的關鍵。

去年被列為山西省農業農村廳主推技術之一的“一免五增”,已經成為長子縣玉米單産提升整建制推進項目的核心技術模式之一。未來,長子縣將打造10萬畝整合技術示範區,助力旱作農業高品質發展。

同樣是旱作區,河南省洛陽市的旱作農業也以科技助力。從作物品種選育,到適合丘陵旱作區的小型農機具、不同種植模式,適時調整種植結構、變革管理技術,讓洛陽旱作農業走出了一條高品質發展之路。

旱作農業區,農業如何攀高峰?在保障糧食安全上,晉豫兩省,不約而同,選擇了科技興農之路。

兩地專家這樣説

為建設農業強國

展現更大擔當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旭強

河南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生産大省、畜牧業大省、農産品加工大省。近年來,河南省站在服務保障國家大局的高度,把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擺在重要位置,將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作為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頭等大事,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持續發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準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全省糧食總産量及單位面積産量均居全國糧食主産省前列,為建設農業強國展現了更大的擔當、貢獻了更多力量。

在努力實現農業強省目標的過程中,河南省探索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可供參考的經驗做法,值得各兄弟省份學習。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改革先行。優化“一區兩帶三山”發展佈局,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突出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建設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探索總結“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推進模式,讓更多“靠天田”變成“高産田”。二是挖掘優勢資源,放大産業特色。持續推動優勢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推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不斷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擦亮“金字招牌”,打造優勢特色産業鏈,建設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為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能。三是突出科技創新,打造智慧農業。營造一流創新生態,以世界眼光和戰略魄力謀劃建設“中原農谷”,打造河南的“農業晶片”、中國的“種業矽谷”,加快數字農業場景建設,推動河南農業智慧化現代化發展,催生農業新質生産力。四是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以“設計河南·美麗鄉村”為引領,啟動“千村萬戶”鄉村設計精品示範行動,創建鄉村建設示範縣、鄉鎮、村,發揮示範引領效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晉豫兩省在地理位置上毗鄰,兩省均擁有悠久的歷史,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兩省在經濟方面有著密切聯繫,兩省之間的交通網路發達,如太焦高鐵的開通使得晉城等地進一步融入中原經濟圈,共用發展紅利。此外,兩省的農産品和土特産在彼此市場上也頗具人氣。在農産品深加工、農業科技聯合攻關、鄉村旅遊開發、鄉村基礎設施協同規劃建設、應對農業自然災害、綠色農業和智慧農業發展等領域的合作發展空間廣闊,這也將有助於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促進雙方農業農村的共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本報記者 馬願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豪傑 整理)

為農業高品質發展

提供山西經驗

□河南省甘薯雜糧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洛陽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 王自力

三晉大地,地肥水美五穀香,孕育了古老的農耕文明。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助力打造出雜糧、陳醋、小米等一系列山西農業名片。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牢記囑託,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

山西牢牢牽住了農業“特”“優”的牛鼻子,走出了一條延伸産業鏈、提高農産品附加值、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新路子。

鄉村振興路上,向著農業強省目標奮進,山西省探索的一系列經驗值得學習。

做強“土特産”,做好“特”“優”文章,山西走出了一條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建集群的發展路徑,以技術攻關為引領,從市場中尋找突破口,不斷賦能特色農産品,實現了特優農産品量質齊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西用好山好水、好景好物,與人文之美、傳統之美有機結合,在廣袤的鄉村催生美麗經濟。農旅融合等新興産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山西農民的錢袋子也日漸豐盈。

農業發展離不開當地獨特的資源稟賦,山西因地制宜,利用新技術給旱作區農業生産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晉豫兩省,山水相連。山西刀削麵、老陳醋是河南人鍾愛之物,河南胡辣湯、燴面在山西也有不少“粉絲”。

在農業科技發展方面,兩省專家交流頻繁,共同致力於良種、良法的攻關與提升。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糧食加工大省,山西是全國有名的“小雜糧王國”,在農産品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兩省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借鑒,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攜手共進。

(本報記者 馬願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豪傑 整理)

絕招亮點對對碰

山西農業數據

2023年,新推薦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培育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62家,“晉興板”“新三板”上市省級龍頭企業36家

新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1個、産業集群1個、産業強鎮4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4個,打造12個省級特優産業強縣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5%以上,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自然村比例94.2%

河南農業數據

近年來,河南省被認定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692個,創建國家級農業品牌35個、省級農業品牌1037個

河南已建設“美麗小鎮”500多個、“四美鄉村”1萬多個、“五美庭院”183萬個,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連續5年受到國務院激勵表彰

(本報記者 馬願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豪傑 整理)

責任編輯: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