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強體壯”的天宮二號為何此時“退休”?專家這樣説
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于北京時間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天宮二號受控再入大氣層,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天宮二號設計在軌壽命兩年,目前在軌飛行已超過1000天。儘管已超期服役近一年,可平臺及載荷功能正常、狀態良好,所攜帶的推進劑仍很充足,可以繼續支援其在軌飛行數年。”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説,“無論從團隊感情還是航太器在軌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們都不願與天宮二號割捨。”
既然還“身強體壯”,天宮二號為什麼現在就要退休?
朱樅鵬表示,從在軌可靠性、安全性角度考量,必須對天宮二號進行受控離軌,以確保萬無一失。這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與負責任的國際形象。
他介紹,隨著超期服役時間的不斷增加,天宮二號的在軌可靠性會有所下降。一旦出現在軌異常,處於近地軌道、天宮二號會因稀薄大氣的阻力,逐漸下落。如果以失控狀態墜入大氣層,一些高熔點材料有可能不會完全燒蝕,少量殘骸有可能落到地面,危及地面人員安全。
雖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殘骸落到陸地尤其是人口密集區域的概率極低,但這種可能性畢竟存在。我國在天宮二號狀態尚佳時實施受控離軌,就是為了徹底消除隱患,用百分百穩妥、安全的方式履行大國責任與擔當。
受控離軌是要讓天宮二號在指定時刻落在指定區域,這並不是簡單發出一個離軌指令就能實現的。
為確保它落得準,天宮二號飛控團隊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開展了多輪模擬倣真,制定了翔實的飛控實施方案。在飛控過程中,飛控人員要實時監控並快速調整天宮二號的離軌速度、角度,確保它以最佳姿勢進入大氣層。
由於航太器在隕落過程中會發生解體,形成數量眾多、姿態不可控制的碎片,以“天女散花”的方式從天而降,落區影響的區域可達上千公里。為此天宮二號飛控團隊制定了多種應急處置預案,隨時準備應對各種情況。
這是我國航太史上第二次實施航太器受控離軌,首次受控離軌的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不過,與天舟一號採取的“一步”飛控實施策略不同,天宮二號採取了“兩步走”的飛控實施策略:第一步將軌道降低到近地點200公里的橢圓軌道;第二步再將軌道降至近地點70公里的橢圓軌道,進入大氣層。
朱樅鵬介紹,五院團隊沒有沿用以往成熟的技術而另辟蹊徑,是為了更為充分、全面地蒐集航太器主動離軌的各類數據,更好地掌握軌道特性。
天宮二號成功受控離軌意義重大。
在地球周圍,大於10釐米的空間碎片超過2萬個,這樣大小的空間碎片,足以給航太器造成致命傷害。如果看過電影《地心引力》,就能知道它們的危害。為此,在軌飛行的航太器不得不時常變軌避障,保護自身安全。令人頭疼的是,太空垃圾的治理非常困難。在離地球400多公里的近地軌道,太空垃圾需要十年時間才能自然衰落至大氣層內燒掉。而中、高軌道上漂浮的碎片及廢棄航太器,或將永遠成為在軌航太器的路障。所以主動銷毀即將廢棄的航太器,避免讓它們留在太空,是維護軌道環境的重要手段。
天宮二號受控離軌,為廣泛推廣主動離軌技術提供了有力支撐。航太器在離軌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姿態和速度,需要消耗一定燃料。如果受控離軌方案能不斷優化,減少燃料消耗量,對航太器應用有很大價值。畢竟,“回家”所需的“乾糧”越少,航太器能在太空工作的時間就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