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重渡溝

和4年前驚人地相似,7月16日,車剛駛入大山深處的重渡溝,雨就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抬眼望去,雲霧繚繞,山巒翠微。

4年前,河南日報和省紀委共同抽調人員組成採訪組,來到洛陽欒川的重渡溝,尋找一個活在老百姓記憶中的鄉鎮幹部馬海明。2015年6月29日,河南日報頭版頭題刊發了長篇通訊《他活在百姓的心坎上》,主人公馬海明帶領群眾歷經千辛萬苦,將昔日的窮山溝變成國家4A級景區,被譽為群眾致富的“領頭人”,後因車禍去世。

時隔4年,作為當年採訪組成員,記者再次來到了重渡溝。

“我記得你,4年前來採訪過馬鎮長的事!”“你沒咋變啊,我一眼就認出你了”……當年的老朋友都在,大家熱烈地握手、寒暄,話多得説不完。

“省領導記著海明,你們這麼多人都記著海明,我從心底裏感動啊!”馬海明的妻子關長榮緊緊拉著記者的手,説著説著哭了,聊著聊著笑了。

關大姐説,馬海明雖然離開8年了,可好像還在身邊。有次夢見他想吃麵條,剛急著要去做,一睜眼醒了。“有時候想想就難受,他走得太早了。”一個人、一本書、一座百姓心中的豐碑,這是關長榮為丈夫的一生做的總結。

馬海明是一名共産黨員,寫下一本《情係重渡溝》的書,記錄了當年開發重渡溝的始末;僅僅做了一件事,老百姓卻把他看得很高很高,成了群眾心中的豐碑,這讓關長榮非常感動。

隨意坐在一戶村民家的院子裏,關長榮含淚而笑。她的身邊,53歲的村民李六珍早已淚流滿面。從土坯房換成瓦房再到現在的三層樓院子,李六珍家跟著馬海明一步一步走上了富裕路:“前幾年光租金每年都有五六萬元,家裏人再出去找個活兒,這好日子都是馬鎮長帶給俺的,俺咋會忘呢。”

馬海明走了,馬海明一直都在。

4年了,重渡溝變了很多:景區大了,遊人更多了;農耕村裏的油磨坊、釀酒坊的門前挂上了語音講解提示牌;小路兩旁,時尚、獨特的民宿格外引人注目;村中央那棵千年菩提樹枝葉仿佛更繁茂了,紅色的祈福帶挂在濃綠的樹枝上。

不變的是,竹林蒼翠,重渡溝到處都有馬海明的身影。在紀念園裏、在風波橋上、在菩提樹下、在竹林旁邊,也在每個村民心裏,更在風景區的賡續發展中。

升級景區農家賓館成民宿,沒人敢試,共産黨員先帶頭。“海明哥當年開發重渡溝,就是讓共産黨員先開農家賓館,群眾看到效益再跟上。現在重渡溝面臨景區轉型升級,我們還要這樣做。”在風景區管理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劉海峰心中,重渡溝的現在和未來都離不開“馬海明精神”。

雨中,大片大片橙色的黃秋英肆意盛開,濃濃的花香混著竹葉的清香,飄在濕潤的空氣裏。讓鄉村有鄉村的樣子,讓群眾在自己的鄉土上過著幸福的日子,馬海明生前一直為之奮鬥的企盼和目標,正在重渡溝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