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喜愛的“深夜食堂”不僅關乎錢袋子
一個不愛説話的老闆,三三兩兩常客面孔,午夜時分,城市裏最明亮的一盞燈……很多人心目中都有像這樣的“深夜食堂”:它不會太豪華,産品並不是太精緻,定價也不是很高,卻能滿足夜裏果腹的需要,讓加班後饑腸轆轆的年輕人吃上一口熱飯、喝上一口熱湯。當前,很多城市發力“夜間經濟”,為“深夜食堂”“深夜書店”“深夜影院”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滿足了人們迫切的夜間消費需求。
年輕的都市消費者,早就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工作,瑣碎的時間,讓人只有在深夜才能找到釋放的出口。“向深夜要生活”,已是年輕消費者不約而同的選擇。有數據顯示,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夜間消費的比重已經佔到了全天消費的50%以上。在白天無暇消費的人們,在夜裏找到了各種各樣“新的玩法”。不要再以為夜間經濟都是為了迎合酗酒、熬夜等不良嗜好,年輕人的夜生活同樣可以很健康。比如現在城市裏流行的各種夜跑、夜讀等活動,都能夠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都是年輕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
夜間消費的主力軍是年輕人,他們提出了怎樣的消費需求,是各大城市在發展“夜間經濟”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如果一廂情願地投入,盲目地點亮商鋪的燈,也有可能“水土不服”,在市場上遇冷乃至被排斥。
夜間經濟,不能貪大求全。目前,一説起夜間經濟,很多人可能想到大型商場、購物綜合體在夜裏延長營業時間。綜合商業機構固然能夠滿足人們“一站式”的購物需求,但人們的夜間消費其實呈現出鮮明的結構性,要求所有商鋪延長在夜間的營業時間,既不現實,也不符合市場規律。況且綜合商業機構數量有限,很難滿足人們出門幾步路就能解決的夜間消費需求。
過度關注“頭部”商家,忽視離居民更近也更接地氣的商家,並非發展夜間經濟的良策。比如,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是夜間經濟的典型形態,然而,即便是在一二線大城市裏,24小時便利店的發展狀況也不盡一致。有的城市主城區實現了下樓幾步就有便利店,而有的大城市很可能走遍一條大街也找不到一家便利店。儘管有人從中分析出氣候、南北消費習慣差異等原因,但不可回避的是,城市管理政策也對夜間經濟是否“便民”起關鍵作用。
發展夜間經濟,店舖再小,也要樹立品牌意識。在湖北武漢等夜宵文化繁盛的地方,興起了一些“婆婆燒烤”——自主創業的婆婆支起燒烤鋪,一幹就是幾十年,聞名而來的食客動輒排隊一小時,就為了吃上一口油滋滋的烤串。這種小微店舖的品牌,不一定要遠近聞名,也難以實現大量的品牌和廣告投入,做到讓街坊鄰居認同,在周邊社區成為一塊招牌,便已足夠。
夜間經濟,要為消費者提供穩定的預期感。哪怕是額外的營業時間,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幾天前,央視評論員白岩松就在節目中批評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美術館總店改造裝修效率過低。這家知名的“深夜書店”早已成為北京的知名去處,可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始終大門緊閉,讓不少慕名而來的顧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不同於白天全面鋪開的商業形態,夜間經濟滿足的是兜底式需求。哪怕只亮一盞燈、開一個櫃檯,人心就會歸攏,生意就能興旺。
看到了夜間經濟的潛力,也要打通制約夜間消費的梗阻。看完了一場夜間電影,卻發現錯過了地鐵末班車;和朋友相約“夜跑”,卻找不到太多安全可靠的路線。這就要求整個城市在基礎服務方面全方面動員起來,為夜間消費保駕護航,為城市找到新的活力。發展夜間經濟,不僅關乎“錢袋子”,也將是城市管理模式和思維的一次變革,讓城市治理獲得新的版本升級。(王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