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然保護地超過1.18萬個 告別"九龍治水"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麼?有什麼現實和深遠意義?如何進一步深化自然保護地改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超1.18萬個
經過60餘年努力,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超過1.18萬個,保護面積覆蓋我國陸域面積的18%、領海的4.6%。自然保護地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産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於長期以來存在的頂層設計不完善、空間佈局不合理、分類體系不科學、管理體制不順暢、法律法規不健全、産權責任不清晰等問題,導致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出現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等問題,與新時代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指導意見標誌著我國自然保護地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18年初,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有關文件明確提出,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挂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明確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一監督管理自然保護地。
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一方面是為了立足當前,解決自然保護地存在的交叉重疊、“九龍治水”、分類不科學、範圍不合理等突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面向未來,理順關係,建立分類科學、佈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一個保護地只有一套機構只留一塊牌子
“我們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該負責人介紹,國家公園是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區域;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天然集中分佈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的區域;自然公園是保護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具有生態、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可持續利用的區域。自然保護地按照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強弱順序,依次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
在我國,常見的自然保護地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世界自然遺産、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各類保護地之間存在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等問題,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內相鄰、相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存在管理分割、孤島化等問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制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將符合國家公園設立標準、列入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具備優先設立國家公園條件區域內的保護地整合歸類為國家公園。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按照保護強度和級別就高的原則進行整合。對同一自然地理單元相連(鄰)的同類型自然保護地,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完整、物種棲息地連通、保護管理統一的原則進行合併重組。整合優化歸併過程中,應當遵從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總體要求,遵照強度級別從高到低的原則要求,整合優化後要做到一個保護地只有一套機構,只保留一塊牌子。
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監管網路體系
該負責人介紹,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作為自然保護地的主管部門,將採取切實有力舉措,貫徹落實指導意見。
調查摸清自然保護地家底,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自然保護地“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則,夯實各類自然保護地專項規劃。深化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總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基礎上,科學制定國家公園設立標準和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2020年正式設立一批國家公園。推進自然保護地法規體系建設。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監管網路體系。
同時,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結合精準扶貧、生態扶貧,組織開展生態搬遷試點方案編制工作,對核心保護區內居民實施有序搬遷;按照礦業權分類處置意見要求,推進自然保護地內礦業權有序退出;推進核心保護區內耕地納入退耕還林還濕還草計劃;制定自然保護區範圍調整和分區管控規則;清理整治非法水電、工業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地違法活動保持高壓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