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的“十二時辰”:寫作之外 我也很有趣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火了一眾演員,也帶火了對唐朝文化、服飾、社會風俗的討論,當然,還帶火了原著作者馬伯庸。

被稱為“文字鬼才”的他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把發現的題材開腦洞,用幽默的語言寫成故事給別人看,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寫作之外,馬伯庸是個有趣的人,刷微網志、打遊戲,出去旅行找好吃的……于他而言,生活與文學並行不悖,卻又水乳交融。

馬伯庸 受訪者供圖

一次答題引發的寫作

對文字,馬伯庸仿佛有種奇特的能力,常常能將一個線索拓展為一整個小説世界。

《長安十二時辰》小説的由來,就始於他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提問,“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

馬伯庸略略一想,用鍵盤敲下幾千字,爾後獲得近兩萬點讚,一個死囚、老百姓等都參與其中的傳奇故事,就此在天寶三年上元節的12時辰內徐徐展開,地點是長安城。

可等到真正動筆,他才發現最大的挑戰還不是故事編織或人物塑造,而是對那個時代生活細節的精準描摹。

“比如怎麼喝茶?怎麼吃飯?哪如廁?甚至長安城的下水道什麼走向、隔水的欄杆什麼形制等等——要描摹的,其實是一整個世界。無論寫得多細緻,都不嫌多。”想了想,馬伯庸跑到西安實地考察,“希望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點”。

他翻了大量資料,光專題論文和考古報告就讀了一大堆,摳細節具體到字詞,“你説‘一進門看見一個碗’和‘一進門就看見一個青釉瓷碗’顯然不一樣,後者觀眾一下就能想到碗的樣子”。

在馬伯庸近乎強迫症一般的寫作方式下,人們最終看到了許鶴子的衣裙高髻,張小敬的織錦缺胯袍配六合靴……街道兩邊鱗次梓比的店舖,富貴人家的高堂華樓,一個活生生的長安呈現在觀眾眼前。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