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調研顯示:90後大學生成返鄉創業主力軍

         90後已成返鄉創業主力軍,女性返鄉創業者佔比首超男性……近日,一項針對返鄉創業大學生群體的專題調研報告,在共青團陜西省委主持下新鮮“出爐”。

  “調研結果顯示:素質能力較高,同時又擁有蓬勃創業激情和潛能的返鄉創業大學生,已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巨大寶藏’。”團陜西省委書記段小龍告訴記者。

  這項專題調研,邀請多路專家學者參與,對返鄉創業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意願、創業現狀、創業模式、創業融入、權益保障及社會支援網路等進行深入調查、系統疏理,同時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合理化建議。

  出身基層勞動者家庭,創業意願更強

  “90後”正快速走上前臺,成為返鄉創業大學生群體的“主力軍”。據調查,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9~34歲,佔78.3%。這其中,29歲以下的“90後”人數最多,佔55%。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返鄉創業者中的女性佔比大幅提升。據介紹,以往所作的調查中,女性創業者佔比往往不足三分之一,“但本次調研的結果卻超出想像:男性佔44.74%,女性佔55.26%——女性佔比大幅提升,並首次超過男性”。

  “這説明,現代女性的自主意識不斷加強,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局面正悄然改變,這是社會進步的具體表現,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調研組還對該群體的原生家庭“資源稟賦”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學生返鄉創業“與父母的職業存在較強關聯性”。據統計,返鄉創業大學生的父母職業,以“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的勞動者和務工人員(含進城務工及當地企事業單位)”為主,各自佔比均超過50%——“這表明,來自基層勞動者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創業意願”。

  與此同時,他們的創業行為與在校所學專業的關聯度卻並“不高”:創業者中,理工、人文、經管等各大類專業均有分佈,且佔比差別不大。“這説明,創業行為並未受到所學專業太大影響,創業原因更傾向於其他因素”。

  “通過自身奮鬥,返鄉創業大學生為家鄉引進了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也推動了新觀念、新風氣的建立。”這一群體,正為當代農村的建設和發展起到重要示範作用。

  據統計,大多數返鄉創業大學生能夠在初創階段達到盈虧平衡,甚至獲得一定收益——70%的創業企業,年收益集中在30萬元以內,66%的創業企業帶動農戶數量在10~30戶,“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農村閒置勞動力就業,創造了經濟效益”。

  對“多元扶持”和“高階培訓”的渴望,最為強烈

  “在陜西,返鄉創業大學生創辦的企業,以‘小規模’為主要特徵。”調研組成員表示,現階段的“小”決定了他們對“多元扶持政策”和“高階培訓”的渴望最為強烈。

  調研組發現,這些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多集中在傳統村落,創業類別仍以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超過30%從事種植、養殖和以此為基礎的特色旅遊業,只有5.26%做高新技術産業。

  其初始團隊也有著鮮明共性特徵:構成人數較少,2~3人規模的佔49.28%,且成員多為家人親戚、同學朋友;初始資金規模小,近半數集中在“10萬元及以下”,僅3.11%在100萬元以上;初創資金的來源,61.7%的企業來自自籌和家人支援,僅26.56%源於銀行貸款。

  不僅規模小,規模擴張的幅度也較為緩慢。超半數的返鄉大學生創業企業,員工人數目前仍在10人以下,輻射及帶動作用很難得到較大提升。

  在受訪者看來,影響他們返鄉創業的因素中,資金不足佔50.48%;缺乏好的項目、資訊平臺,佔59.81%;缺乏相關培訓、創業能力不足,佔35.41%。此外,傳統觀念阻礙、政府扶持政策落地不力、缺乏社會關係等因素也佔相當比例。

  現存問題:政策很好,創業者對好政策無感或感覺不強

  “這些返鄉大學生創辦企業,正處於關鍵時期。”調研組專家表示,政府應對這一群體高度關注,幫助他們創業孵化、成長壯大,實現創業企業的良性發展及優化升級。

  在延安市黃陵縣的走訪中,調研組見到了創業者孫超。2016年,在各種利好政策感召下,孫超辭去深圳的高薪職位回到家鄉,自籌60萬元創辦起梅花鹿養殖場。經過1年經營,效果良好。

  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養殖場需要擴大規模,可是200萬元的資金卻很難解決——銀行不敢放貸,政府的扶持資金也無法落實。“我們家只有宅基地和房屋,可是這些銀行都不認,拿不到資金就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取得更大發展。”談及這些,孫超滿是遺憾。

  根據調研掌握的數據,像孫超這樣的返鄉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年限大多在5年以下,佔到總比例的82.3%。這些創業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風險。

  16.99%的創業者,面臨“極端天氣、病蟲害”可能引起的自然風險;53.59%的創業者,面臨“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資金鏈供應”等經營風險;15.55%的創業者,認為存在稅收加重、信貸緊縮、土地審批嚴格、環保要求引起的政策風險;13.16%則需要承擔合夥人撤資、倒戈、管理亂象等帶來的社會風險。

  雖然支援大學生返鄉創業的一系列政策已經出臺,但專家組卻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複雜因素,影響了扶持政策的落地執行和推廣,“可以説,政策很好,但創業者對好政策無感或感覺不強,落地執行需要強化”。

  這樣的“脫節”,體現在多個方面。以“貸款”為例:銀行貸款需要資産抵押,但農村房産用於抵押時卻往往面臨産權確認難、評估難、處置難、變現難等問題,所以在現實中,很多貸款機構並不接受農村房産作為抵押物。

  再比如:各項創業政策之間存在“各自為政”現象,尚未形成真正的“一條龍”服務;宣傳力度不夠,部分青年了解、掌握、運用政策不夠;稅收優惠法律法規過於行政化,操作程式複雜,限制條件多,等等。

  破題:三方督導,推進好政策強力執行

  “好的政策,必須要高效、強力執行才會産生好的結果。”專家組認為,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城市和農村累積了大量社會資源,要設法激活這些閒置資源,讓其發揮更大效用,幫助返鄉創業大學畢業生快速起步。

  專家組建議:成立由“縣鄉兩級政府代表”“村委會代表”和“返鄉創業大學生代表”三方共建的督導小組。根據當地情況,負責起草相關政策在當地落地執行的方案細則,建立縣、鄉、村直達返鄉創業大學生的溝通管道,督導相關部門紮實、高效推進政策落地。

  對返鄉創業者而言,資金是最大困難。“這需要各方動員,提出能夠滿足差異化需求的針對性方案”——如政府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對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的項目進行重點幫扶;對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企業,以低息、無息甚至撥款、獎勵方式給予支援。金融部門則可根據實際,開發出能夠滿足這一群體需求的金融産品和抵押方式。

  此外,“實效型培訓平臺”和“強大資訊服務平臺”的打造尤為重要。“培訓內容的設置,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培訓形式要足夠豐富,讓返鄉創業大學生有更多選擇。”同時,建立專業資訊服務機構,在為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有效創業資訊和技術的同時,面向全社會推廣優秀創業企業,以吸引投資,為産品提供更多銷售渠道,滿足創業企業的多元化需求。(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海華 通訊員 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