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整治助推工業遊 新疆可可托海老礦區打造“新名片”

       俯瞰200多米深的三號礦坑、穿越阿依果孜礦洞、探訪地質陳列館……依託近年來推動的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作,聞名遐邇的新疆可可托海老礦區通過環境治理逐漸完成轉型,火熱的工業遊招徠了不少各地遊客。

  阿爾泰山腳下的可可托海,出産我國已知170多種有用礦物中的80多種,曾為航空航太和國防工業發展提供了珍貴原料,可可托海因而被稱為“功勳礦”。20世紀末,可可托海因資源日漸枯竭面臨發展難題。

  “企業效益差、污染重。看到鄰近風景區遊客源源不斷,我們也想盤活手頭的資源。”可可托海稀有金屬公司總經理冒松山説,2013年,可可托海工礦區正式列入全國首批獨立工礦區試點單位實施改造搬遷工程,為發展工業旅遊帶來契機。

  “新疆自然景觀名聲在外,而可可托海工業旅遊資源獨樹一幟,且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冒松山説。然而,早期生産生活對可可托海生態環境影響不小,要真正轉型發展第三産業,首先得對礦區環境進行綜合修復整治。

  在獨立工礦區轉型支援下,總投資37.6億元的綜合治理工作將環境整治作為重點,當地首先關停碳化矽廠、電解鋁廠等。“企業産值從2011年的1億多元萎縮到2000萬元,日子過得艱難,但這是必須要經歷的陣痛。”冒松山説。

  植被恢復、危舊房屋改造、修建公路……6年來,可可托海昔日陳舊的城區因綜合整治煥然一新,周圍裸露的群山重新披上“綠衣”。當地物盡其用,利用三號礦脈尾礦堆改造成為遊客廣場和接待中心,並進行覆綠作業。三號礦坑、地質陳列館得到妥善保護,前者還在去年11月成功入選國家工業遺産名單。

  與此同時,被關停的碳化矽廠正改造成為文創園區,吸引文旅企業入駐。已廢棄30多年的阿依果孜礦洞也在修復後重新開放,成為熱門體驗景點。可可托海通過一系列環境綜合整治措施,正逐漸將老礦區打造成一張旅遊“新名片”。

  礦區“重拾”昔日榮光帶動了稀有金屬公司加快轉型。不少員工就地轉崗,進入新成立的旅遊公司從事保潔、餐飲等職業,全鎮每人平均年收入增至1.5萬元左右。

  “看到如今的可可托海道路筆直,綠樹成蔭,我和當年在這裡奮鬥的父親一樣感到自豪。”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經理譚勝利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