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不罕見的罕見病:神經內分泌腫瘤每年新發7萬例,平均5年才能確診

發佈時間: 2024-11-27 11:14:53   |  來源: 未來網   |  責任編輯: 曹洋

 

據統計,中國每年神經內分泌腫瘤新增病例大約7萬例,令人擔憂的是,由於該疾病早期症狀不典型且分佈廣泛,患者平均需要5年才能得到確診,而全國現存患者已超過30萬。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介入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王于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表現“千人千面”,誤診漏診率相當高,患者可能出現不明原因頻繁發生低血糖、反覆出現腹瀉、腹痛、反覆消化道出血等症狀,時常被誤當作當成胃腸炎、消化性潰瘍治療等常見疾病治療。事實上,如果能在早期發現,該疾病有被治愈可能性很大。

不罕見的罕見病 腫瘤七成發生在胃腸、胰腺部位

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絕大多數病人與遺傳無關,並且病人年齡跨度很大,有七十多歲發病的老人,也有不到十歲的少年。

王于介紹,神經內分泌細胞遍佈全身各處,可以分泌出幾十上百種激素,所以它可以起源於身體的各個器官,胃腸、肺、胰膽、胸腺以及皮膚等多個器官都可以生長,發病部位相當廣泛。其中,發生在胃腸、胰腺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佔到70%。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在2023年被納入中國第二批罕見病目錄。但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這種罕見病,無論是理念、診斷技術、治療技術,國內其實都處於起步階段,加上早期症狀不典型,分佈部位廣泛,症狀多種多樣,給醫生的判斷帶來很大的迷惑性。

記者了解到,目前,只有大約2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具有典型症狀,還有80%的腫瘤默默長大,並不表現出明顯的症狀。不少病人從發病到確診,都歷經坎坷,有的因為反覆低血糖長期在內分泌科治療,有的因為反覆消化道出血當普通消化性潰瘍治療,也有因為反覆出現腹瀉、腹痛被診斷為胃腸炎,還有的被誤診為胃癌、胰腺癌。直腸或者胃里長了一個神經內分泌腫瘤,但在做腸鏡、胃鏡檢查時被當作息肉摘除了,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全球數據表明,患者平均需要5年方可確診,部分患者在發現時已經出現遠處轉移。醫生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程度高的可能比普通癌症更凶險。比如,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既可以像胃息肉、平滑肌瘤等良性腫瘤一樣,生長緩慢且預後良好,又可能像胃癌一樣,具有高度侵襲性,若不及時治療,疾病會迅速進展,預後很差。

王于談到,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出現以下情況要高度警惕神經內分泌腫瘤。一是反覆莫名其妙發生低血糖、腹瀉、消化道潰瘍;二是身上起奇形怪狀的皮疹,面部皮膚無端出現潮紅;三是體檢發現胰腺、胃腸、肝臟等部位有腫物佔位,且影像檢查顯示這種佔位血供豐富,要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四是就診時腫瘤晚期轉移,病人被醫生判了“死刑”但過了好幾年仍存活,很可能誤診了,有必要懷疑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是一場持久戰

近十來年,隨著內鏡和生物標誌物精確檢測等診斷技術的應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走向規範和成熟,國內各大腫瘤專科醫院高度重視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學科診治,醫生“抽絲剝繭”地探查,越來越多病人得到確診,治療手段取得了進展和突破。

在已知的實體腫瘤中,神經內分泌腫瘤算是非常複雜的一大類,其治療手段有很多,包括內鏡手術和外科手術治療、放射介入治療、放射性核素治療、化學治療、生物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究竟選擇哪一種治療手段,主要取決於腫瘤的分級、分期、發生部位以及是否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王于強調,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是一場持久戰,個體的治療和預後差異很大。但在儘早發現、積極規範治療,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實現長期生存。

“由於超過6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診斷時已處於晚期,喪失了手術切除的機會。目前主要採用生物療法、生長抑素類似物(SSA)類藥物等方式,幫助抑制腫瘤生長。”王于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