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五院神經介入手術為花季少女精準“拆彈”
發佈時間: 2024-10-17 10:22:00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君君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山五院)神經介入科專家團隊成功為一14歲顱內夾層動脈瘤少女行右側大腦後動脈血流導向裝置植入+動脈瘤栓塞術,術後恢復良好,現已出院。
原來,14歲的小張因持續兩周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頭痛,到中山五院就診。檢查顯示患者右側大腦後動脈P1段夾層動脈瘤約9.1x7.2mm,考慮為顱內夾層動脈瘤。
接診醫生神經介入科劉漢偉副主任醫師介紹,小張顱內夾層動脈瘤病變部位為後迴圈,瘤體較大,且夾層累及範圍廣,若不及時進行手術,夾層動脈瘤將會繼續發展下去,隨時會出現動脈瘤破裂出血或載瘤動脈閉塞,一旦破裂,患者可能會出現噴射狀嘔吐、失語、偏癱甚至不同程度的昏迷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為此,神經介入科聯合手術麻醉醫學部、藥學部、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兒科等科室專家從手術方案,麻醉策略,術後隨訪、藥物使用等方面進行了討論。決定為患者行“右側大腦後動脈血流導向裝置植入+動脈瘤栓塞術”。
隨後,腦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經介入科主任周斌手術團隊為患者順利進行了手術,不僅成功栓塞夾層動脈瘤,而且保護了載瘤動脈。術後該患者頭痛症狀明顯減輕,未見新發神經系統症狀體徵,恢復良好現已出院。
那什麼是顱內夾層動脈瘤?顱內夾層動脈瘤並非腫瘤,是由於各種因素導致顱內動脈血管壁發生撕裂,血流涌入血管壁層間,形成血管壁層間血腫,造成血管狹窄、閉塞甚至破裂出血的一種特殊性動脈瘤。雖然發病率相對較低,但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該病好發于顱內動脈後迴圈,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並發癥。青年和中年時期尤為高發,也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
顱內夾層動脈瘤的治療方法包括介入治療和開顱手術。其中,介入治療是血流導向裝置協同動脈瘤栓塞術相較于載瘤動脈閉塞術和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具有手術安全性高、創傷小、恢復快、預後佳等優勢。
開顱手術是通過股動脈或橈動脈穿刺,將纖細的微導管放置於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微導管把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並將其充滿,使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在載瘤動脈植入血流導向裝置,不僅能夠很好地保護載瘤動脈,還能進一步限制動脈瘤瘤腔內血流,減少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率的同時,促進顱內夾層動脈瘤的癒合。
開顱手術是通過動脈瘤夾直接夾閉動脈瘤瘤頸,使之閉塞。但相較介入手術治療具有創傷較大、住院週期長、恢復慢,且對解剖位置深在部位動脈瘤暴露程度欠佳等缺點。
周斌主任提醒,4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和吸煙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議至少完善一次頭顱MRA或CTA檢查。若市民出現無明顯誘因的持續性頭痛,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儘早完善相關檢查,進行相應的治療。(文:許晴晴、張嘉斌 圖:姜鑫)(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