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健康中國> >

專家提醒: 這一難治且易復發的惡性腫瘤,要緊抓初始治療先機!

發佈時間: 2024-03-22 16:05:01   |  來源: 河北廣播電視臺   |  責任編輯: 曹洋

 

2023年3月,中國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MM)是血液系統第二大常見的惡性腫瘤,高發于老年人群,其無法完全根治及易復發的特性給廣大中老年群體帶來了極大的生存挑戰。

去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3個部門聯合製定的《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主要目標到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達到46.6%。那麼,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如何跨過5年生存大關?這一沒有“下坡路”的癌症究竟有多棘手?還有哪些患者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亟待被看見?正值3月“國際骨髓瘤關愛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中心主任蔡真教授提出,需重視多發性骨髓瘤這一“銀發血液殺手”,尤其是其不斷復發帶來的疾病負擔,要在初始治療階段把握先機。

發病率逐年增高的“隱形殺手”,中老年群體急需引起重視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MM)是一種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殖的惡性疾病。蔡真教授介紹:“臨床上患者出現的症狀包括高鈣血症、腎功能損害、貧血和骨病等等,這幾大症狀簡稱為英文‘CRAB’(中文‘螃蟹’),因此很多人也稱呼這個疾病‘螃蟹’病。許多患者早期認知不足,經歷骨質疏鬆、骨痛等情況卻容易以為是中老年常見疾病,忽視背後的‘隱形殺手’。”

據研究統計,在中國每10萬人中就有約1.6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狀態2,且發病年齡更低。蔡真教授介紹:“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多發性骨髓瘤情況存在特殊性。中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平均年齡57歲,與某些西方國家相比年齡段低10年左右。在我國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並且快速向重度老齡化社會邁進背景下,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越復發越難治,急需創新療法把握初始治療先機

同時,多發性骨髓瘤目前仍然是一種不可治愈的惡性血液腫瘤,患者終將面臨復發睏境3。臨床上患者復發的次數越多,治療難度也隨之增加,患者無進展生存和復發後的生存時間越短,。

臨床上,面臨復發睏境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不在少數,診療之路都是一部“血淚史”。患者大都不斷經歷療法切換,有的甚至在不同醫院、不同城市間往返尋求治療,對於患者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但結果卻不一定盡如人意。據中國首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生存品質調查報告》調研顯示,接近50%的患者表示當前治療無法滿足其對整體治療效果和生存獲益方面的要求,並對新型治療方式報以巨大期待。

“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是一場長期生存戰役,患者期待更長的生存週期,害怕最後‘無藥可用’。因此,加速創新藥物引入是與生命的競速,要不斷擴充治療選擇的‘彈藥庫’,為患者守住生命底線。”蔡真教授表示,“然而,守住底線還遠遠不夠,更需要創新療法幫助患者打開早期規範治療局面。對於多發性骨髓瘤這種早期治療成本效益好的癌症,患者早期治療獲得的緩解程度越大,之後無進展生存期也會更長,抓住初始治療‘第一棒’先機尤為關鍵。”

一線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主流VRd方案(硼替佐米、來那度胺及地塞米松)為例,循證醫學證據主要來自於SWOG S0777研究,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達41個月。蔡真教授表示:“在2030年五年生存率目標指引下,要幫助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邁過5年大關,甚至設定5-10年長期的生存目標,現有一線療法還可以期待進一步創新,可探索現有主流三聯療法疊加創新治療的四聯療法,讓患者獲得更長生存獲益。”

構建個體化規範化治療體系,助力多發性骨髓瘤進入慢病化全程管理

作為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血液腫瘤疾病,多發性骨髓瘤在臨床治療時針對患者的疾病危險程度進行分層診療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標危還是高危患者,在制定治療方案時要充分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復發次數、藥物耐受程度等因素,並進行動態調整。”蔡真表示,建立完善的臨床分期系統,可選擇最適合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並精確判斷患者的預後,為疾病的長期管理打下基礎。

提高防癌意識、規範治療降低復發率、定期復診,科學康復,對患者的精心護理和營養管理,是多發性骨髓瘤進行“慢病化管理”的重要條件。為了讓這一疾病進一步走向“慢病化”,蔡真教授呼籲:“多發性骨髓瘤病情可因臨床治療得到控制,但患者必須定期隨訪,了解進展與情況。現階段,我國的血液學科正發展迅速,我們相信未來有更多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優化方案,讓患者保持更長的緩解時間,迎來高品質的長生存。”

延伸閱讀